本书是研究宗白华美学思想的专著。作者以比较研究的视角,着重分析了宗白华的生命美学、艺术人生观、空间意识、诗学观、建筑观、文化心灵说、音乐批评思想,以及对传统诗学中意境、气韵等概念的思想,探究了宗白华美学思想和艺术批评中对康德、叔本华、尼采等德国哲学家思想的认识与接受、吸收与创化。作者认为,宗白华的美学思想立足传统诗学,
本书聚焦先秦美学领域,针对汉字美的本义及其引申路径、商代青铜器饕餮纹的原初功能及其嬗递、绝地天通命题的原始语义、孔子对《韶》乐和《武》乐的价值批判标准等问题展开研究,着重还原特定历史语境中的观念运作逻辑,通过综合使用古文字学、艺术学、历史学、哲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材料,为进一步准确勾勒先秦文化的演进轨迹提供关键坐
本书是人文主义地理学家段义孚集中探讨审美的一本著作,生动展示了感觉与美在我们的个人及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美不仅仅是文化的一个侧面,而是居于其核心?既为其驱动力,同时也是其终极目标。本书的探索由个人与其物质世界的关系开始,随后一步一步深化,从对构成审美体验的基本要素(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逐一检视,逐渐
本书是朱光潜先生八十岁以后有关美学的论文集,共11篇,介绍了朱先生是如何学习和走上美学之路的,特别是他晚年重读和重新翻译了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私有制、异化、人性、人道主义、人情、美的本质等问题做了反思,是一本很有思想的经典,值得认真阅读。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时期中国美学的存在论转向与理论形态建构研究(18BZX142)的结项成果。在中西文明互鉴的视野下,俯瞰新时期中国美学40余年的发展历史,追问存在论转向在西方哲学进程中的表现和历史意义,解析西方存在论哲学美学进入新时期中国并影响中国美学的基本路径,揭示新时期中国美学从实践论转向存在论的深层机理
上海是中国美学研究的重镇。上海市美学学会汇集着上海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美学与文艺理论研究人才。在过去的四年,上海市美学学会走过了第十届的历程,在理论研究方面留下了可贵的奋斗足迹。本书即是当代上海美学学人奋斗足迹的记录。全书收录40多位作者的论文,集中体现为十二个主题,分别是基本理论研究、美育问题研究、中国古代美学研究、
本书分为十卷十四编,约400万字,对中华美学自史前新石器时代至20世纪40年代末的漫长历史进行了系统、完整的阐述。全书的特色主要有:一、突破学术界通行的中国美学史写法,将汉族美学视野扩大为中华民族美学的视野,对其他美学史版本没有写或一笔带过的内容,如史前美学、秦朝美学、辽朝美学、金朝美学、西夏美学、元朝美学等,进行了比
本书为尚美丛书系列图书之一,分为古意盎然的世界周旋于古今之间通向未来的美和美育三大部分。作者首先为新时代中国美学的重建探寻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思想资源,对古雅、风雅、美与德的关系等重要问题展开了极有价值的探讨;接着审视了欧美、日本美学对中国美学的影响,剖析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与学科建设由此产生的变化。同时,面对今天文艺创新、
本书共分为三编:上编从甲骨古和金文中存在的重要关键词,联系与之相关的考古材料和文献资料讲远古时代的审美观念;中编从原始社会和早期文明的的主要饮食器物的起源与展开来讲内蕴在其中的审美观念;下编从原始社会和早期文明的主要舞乐器物的起源与展开来讲内蕴在其中的审美观念。
本书致力于打造一个全面而实用的商务礼仪知识体系,不仅深入探讨了商务场合中不可或缺的礼仪规范,还细致地阐述了从日常的着装要求到复杂的商务会议、商务宴请的礼仪细节。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职业形象塑造认知,女士、男士职业形象,商务接待礼仪,会务礼仪,宴会邀请,服务礼仪,求职与面试礼仪八个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