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书》一百五十卷,宋陈祥道撰。以宋刊元修本为底本,以元刻明修本为对校本,进行点校。 《礼书》旨在综合阐释宋以前礼制,内容广博,涵盖了古代礼制的方方面面,从各种典礼、祭礼、宗教仪式,到生活中的各种仪式,以及相应的礼器、祭品等等,十分详尽,无所不包。陈祥道撰作此书,杂采众家,没有专遵汉唐某家旧说,对郑玄的观点也进行了辨析
孔庙是传统中国社会中重要的教育与祭拜孔子等儒家先圣先贤的场所,是儒家文化的重要象征。近代以来,传统遭受了严重的冲击,尤其是孔子及其祭祀、教育、文化空间孔庙,更遭到多重的批判与挤压。探索孔庙的变迁,即是透视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有效视角之一。本书从清末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这清初三大儒从祀孔庙事件入手,描绘近代变革大潮冲击下
按研究项目和《中国语言文化典藏》丛书的整体要求,本书收录了近千个调查条目,以方言学、民俗学、历史学、民族学、语音学、音韵学理论为指导,全面细致地记录描写了长春方言的读音、词义和语义,阐释考辨了长春方言的本义本字、源头与流变,揭示了长春方言文化的形成、发展和独特之处。本书是记录研究长春方言的第一部专书,在传统生活方式剧烈
《仪礼》作为礼的本经,对后世影响深远,所记先秦古礼的程式仪节,不仅奠定了我国礼仪文化中各项典仪的基本框架内容,而且生成了礼仪制作的设定法则和礼仪践行的行为规范。郑玄对《仪礼》这种特色有深刻把握,作注时精准地揭示出礼仪背后的情理依据,确立了一些基本的礼学理论。这是郑玄《仪礼注》礼义阐释内容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本书围绕《仪
《大明集礼》为明初徐一夔、梁寅、周子谅、刘宗弼等奉敕撰,洪武三年(1370)修成,为明代第一部国家官修礼典,也标志着明初五礼体系重建的完成,同时奠定了明代礼制的基本格局。明初五礼体系的重建所依托的礼制实践基础并不充分,但在稽古议礼的过程中秉持繁简适中、适礼之宜、务为可行的标准,并持有独特的礼制见解与价值取向,使其在绍续
本书由作者英文专著EmpoweredbyAncestors翻译、修订而来,主要关注宋代太庙相关论述以及这些论述背后的思想和政治资源,试图为中国中古史提供一个缺失了的环节(missinglink)。
在新时代挖掘和弘扬黄河文化,需要把握黄河文化的内涵和特质。黄河文化所具有的博大精深、磅礴雄伟、忧患悲壮、崇德尚品、融合包容、强大生命力等精神特质,成为激励中华民族不断奋勇前进的重要动力。黄河文化中蕴含的精神主要有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崇德向善重义的人文主义精神、美美与共的和平理性精神、家国一体的群体本位精神、勤劳坚毅
本书分为礼仪篇与沟通篇,礼仪篇包括初识礼仪、个人礼仪、校园礼仪、公共礼仪、职业礼仪;沟通篇包括初识沟通、沟通技能、校园沟通、面试沟通、职场沟通。
本书采用以礼解诗、以诗明礼、诗礼互证的研究方法,借助甲骨文、金文等出土文献,在钩稽、分析资料的基础上,考察了周代郊祀配天礼、籍田礼、祭祖礼和祭方社田祖礼的基本情况。然后结合周代礼乐制度考证了《诗经》中《思文》《载芟》《噫嘻》《臣工》《丰年》《良耜》《楚茨》《信南山》《甫田》《大田》等农事诗的主旨。最后考察了《周礼·籥章
《礼记通释》八十卷,戴礼撰,据温州市图书馆藏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影印。戴礼(1880—1935),近代女学者,字圣仪,浙江玉环楚门人。自小接受经学传授,受到温州地区传统学术风气的影响,以治“礼”为己任。曾担任北京女子师范学堂经学专修科教师。著有《大戴礼记集注》《女小学》《女小学韵语》《清列女传》等。 戴礼以为“欲救末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