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作为沿线各行政区内重要的自然人文资源宝库,自然成为流域沿线方志的重要记述对象。反过来,方志又成为长江流域史地人文社会研究的重要取资对象。本书将长江流域沿线地方所存古籍方志中的史料文献进行分类汇编出版,包括古迹建筑、经济、学校教育、艺文、风俗等类,总以《长江流域方志类编》为名。全书按长江自西向东的流经路线,共收录沿江
《浙江简史丛书》之一种。千百年来,浙江也曾留下不少记载全省历史、传承区域文明的史著文献,改革开放以来,一批具有一定厚重度和较大影响的史著相继问世。但从省级层面看,还缺乏一套篇幅适当、适合广大读者阅读的科普类地方史读物,记述研究浙江某一领域历史与重大变化的史著。为此,2020年底,省领导及有关部门提出,能否在已基本完成的
1865年至1866年,密福特在英国驻华使馆任职。本书即以书信体裁,记录了他在北京的所见所闻。从英法联军侵华到太平天国运动,在清王朝日薄西山的大背景下,他描述了皇室贵族、沙场军人、文化精英、僧侣平民等不同人群的生存状态。这是一幅19世纪60年代的社会生活图景,也是记录清朝后期社会的宝贵史料。
《西域鸿爪录》为著名考古学家王炳华的文集之一种,主要收录作者2009年以来未结集的文章。主要分为孔雀河青铜时代、精绝楼兰、丝路新探、西域断想、学人情愫等几个部分。如求索青铜时代孔雀河绿洲居民的精神世界、楼兰古国兴衰与环境变迁的考察、唐置轮台县与丝绸之路北道交通、新疆考古中所见萨满崇拜等,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王炳华,北京
在江南的文化图景里,无锡是一座有点另类的城市,有现代性。如何在江南的文化图景里描述无锡这座城市百年来的变化?全书以城市的视角,揭示时代沧桑中的普遍意义,以人文主义的视野,抚今追昔,回望百年,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种路径进入无锡,一座江南水城,进入她的生活世界。作者叙事生动,文本结合多种材料,包括部分珍
神秘间谍、著名记者、自称的革命家、反战的日本人……各自奔赴风起云涌的近代上海,在战争与革命的年代,企图撼动历史巨轮。
本书为地方文化学者陆明所撰散文和志乘的汇编,分上下两辑。内容包括嘉兴的地理、沿革、风俗、教育、物产、人物、名胜、古迹、诗文、著作,等等。作者依据各种载籍,以及在20世纪80年代从事地名普查工作时积累的地方史素材,述往思来,把地名、人物、特产等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载体,再现了烟雨江南的人文之美、生态之美和意境之美,力求展示
本书志在探讨从史前至春秋时期今苏皖两省淮北与江淮地区的社会进程,实现某个区域空间内的“通古今之变”。观察在区域社会之间不断靠拢、逐渐前移的统一趋势过程中,这片属于“南北过渡地带”、“东方沿海地区”及“夷域”的中间区域究竟经历了什么?有什么样的反应?对于统一进程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区域地理位置、生态环境会对社会进程,包括文
本书为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刘志伟关于区域史研究方法论的访谈录。本书主体部分为刘志伟与孙歌教授的对谈,曾于2016年出版发行。该书围绕刘志伟教授及其关于华南研究的心得和思考与孙歌展开对话,主要是对区域史研究的关键议题进行方法论层面的探讨,涉及如如何表述活的历史、“从人的行为出发的制度史研究”、历史人类学研究路径的探索,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