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考察了民众美好生活需要和美好生活体验的基本状况,基于两轮全国性多阶段抽样入户调查——2019年和2020年中国社会心态调查,使用国家社会、家庭关系和个人物质三个层面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体验测量工具,构建了美好生活需要和体验指数,分析了美好生活需要和体验在代际、社会地位、家庭情况、地理区域和城市发展水平等因素上的差异性特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虐待对儿童身心健康造成极大伤害。因此,研究儿童虐待现象及防治措施非常有必要也极具现实意义。本书在分析国内外儿童虐待现状、梳理相关理论和历史演变过程后,着重从立法、行政、司法、社会四方面探讨公权对儿童虐待的干预,具有较高的出版价值,对如何减少虐待儿童现象、及时有效保护受虐儿童有启发意义。
本书由总报告、社区建设篇、社区治理篇、社区养老篇、社区物业和服务篇、社区卫生篇六部分构成,主要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官方统计资料及实地调研数据,从社区新型社会组织参与公共空间营造以及社会治理实践、数字化社区和低碳社区建设、居家社区养老、老旧小区物业管理和服务、社区公共卫生及疫情防控等方面梳理中国城乡社区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19世纪清代男风的实践者及其同性情欲与同性关系。其中,同性情欲是男风得以存在和延续的内在原因,而同性关系则是男风表现出来的外在形式,并以双方的性关系为纽带,涉及双方的经济关系、社交关系与情感关系等。本书以理论上完整的一次男风实践过程为框架,将千余件刑科题本中的案例置于该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分别集中考察。先后
本书是国内率先系统研究社会调查的著作。全书共五篇,分18章介绍了社会调查与社会调查学的关系,中西方社会调查的发展以及学科的形成,并从社会调查的准备、形成、方案设计、标准制订等方面展开详细论述。作为一本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调查方面的教材,作者的编写目的是为了继续、发扬中国古代社会调查、马克思主义社会调查、中国共产党社会调查
由于人口的密集和寿命的延长,香港正面临严重的老龄化问题。 建成环境特征对大部分时间都在社区度过的长者极为重要,前者决定了后者的成功老化程度及生活质量。 本研究基于环境行为学理论,调研了香港不同地区的适老性。土地混合度、街道连接度及其他数据用来量化环境;静坐、行走、中度及重度体能活动的时间用来量化长者行为。结果显示一些建
分税制改革后,“项目制”成为国家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实施资源分配的一项重要治理技术创新。“公益创投”作为项目制的一种新型实践模式,为政社跨界合作提供了可行路径探索。本书立足S市公益创投活动的生态观察,深度剖析了不同参与主体在社会服务项目中的实践动因、生态角色及其实践困境,创新性提出项目制下“非均衡性共生”的政社关系解读
本书以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数据为依据,从文化养老的概念、理论基础出发,介绍了我国老年人文化生活状况,并结合案例分析了休闲娱乐、体育锻炼、学习、旅游等老年人文化生活,对老年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承、老年文化活动的组织化参与、老年人心理与文化生活以及老年文化生活与幸福感等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对文化养老实践的建议。
开展对未来社区构建的研究,是一项开创与探索性的大课题。站在历史的新起点,本书从关注中国基层社区发展的理论与价值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研究体现中国未来社区构建的主体、内容、目标、方式,为不同民族、信仰以及不同意见,自觉接受差异,准备足够的思想与精神空间,打造新时代未来社区的共同生活图景,付诸共同富裕之美好理想的实
本书从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偏向视角出发,在对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偏向进行判断的基础上,研究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偏向对制造业就业总量、就业结构以及工资差距的影响效应,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