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后金(清)的崛起过程中,对于蒙古元朝遗产的继承是满洲政权得以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之一。《清初满蒙关系演变研究》以满洲对于蒙古制度、符号等无形资源的学习、利用为切入点,以清初(太祖、太宗、世祖时期)满蒙关系中的官号、名号借鉴,盟誓和质子制度及理藩院活动,会盟制,封爵等政策、措施为考察中心,从满洲的角
通过此书,读者可以饱览藏族人民千百年来在雪域高原上所创造的丰富而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对一些有争议的观点,通过研究、考证、正本清源,正确引导读者。本书收录具有高原特色的藏族传统文化词目近1300条,使读者在获得较大信息量的同时节省了不必要的开支和阅读时间。
本书基于民族识别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成立这两大事件为研究切入点,从政治、知识社会学、族群意识三个维度分析“民族结构”问题在“国家政权建设”中的地位,以及由此在社会心理、公民身份认同等方面造成的长期影响。通过分析,作者认为,我国的国家政权建设在某种意义上是借助“民族话语”来实践的,国家在广西地区建立国家认同的同时,壮族的知
伊犁河流域额鲁特人民间是国际上收藏托忒文古籍数量*多,内容*丰富的地域;也是在世界上活生态使用托忒文的地域。伊犁河流域收藏着几千部托忒文珍贵古籍,其中不少是官藏或其他地方所没有的孤本。《大国学研究文库:伊犁河流域额鲁特人托忒文文献荟萃(第一辑套装1-3卷)》的搜集整理者自2000年迄今,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特克斯
土家族审美文化学初论
很老很老的老偏方 大病小病一扫光
《中国蒙古学文库:蒙古文化概论》主要内容包括蒙古文化的根源、定义及命名问题,蒙古文化发展的原因及其缺陷,以命为本的游牧文化及其三态特征,蒙古文化重心转移的原因及几大特质,蒙古文化的系统结构及要素,研究蒙古思想文化的缘由及意义,成吉思汗“足资垂训的言论”的内容及意义,蒙古族的家庭文化,成吉思汗的社会政治思想,“成吉思文化
本书以中国社会呈现的“个体化”趋向为理论背景,通过对三亚回族的时空观念与社会实践的民族志写作,试图说明三亚回族消解当代中国社会的“个体化”趋向中个人与社会紧张关系的机制。
《王文光民族史论文自选集》为王文光教授多年研究成果汇编,包括四个部分:中国民族史综合研究、百越民族史研究、西南氐羌民族史与西南民族关系史研究、中国民族史学史研究。该文集涉及内容丰富多元,对民族史研究者和学习者都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