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作者以博大恢弘的视角,全方位追溯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渊源与辉煌,以及中华文明的古老智慧所具有的当代意义。 “五心修养”是将人之习气分为地、水、火、风、空五类,从而对应地、水、火、风、空五种修养法,是“中国禅”修养者的共修法。 其实质是通过六根清净法净化身心,借用禅法之力帮助初修者卸载冗繁的旧有程序,重启生命自
云门文偃禅师
本书是净影慧远研究,收录的九篇论文,选自于2016年10月在河南焦作净影寺举办的“净影寺慧远与东亚佛教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这九篇论文涉及净影慧远研究的不同方面。
本书对《法苑珠林》的文本进行校理,研究工作主要针对中华书局出版的《法苑珠林校注》进行补充和商榷,兼及对《大正新修大藏经》《中华大藏经》本《法苑珠林》的校勘以及今人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讨论。依照《法苑珠林校注》的卷次和页码主要探讨了四个问题:辨正书中出示的校语,补充书中失校的文字,修正书中不当的标点,订补书中引文的来源。这一
《中国佛学》为集刊,一年两期,每期栏目固定,包括“汉传佛教——教史研究、义学研究、佛教与传统文化”“南传佛教”“藏传佛教”。每期刊发20篇左右来自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研究者的学术论文。从总第31期开始由我社出版发行,目前已出至第41期,已在我社出版了11期。《中国佛学》为中国佛学院的学报,其前身为佛教内部刊物《法源》,20
作为断代史的著作,《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美学史》以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及其美学思想因素为研究对象,以佛教中国化、本土化及其审美与文学艺术意识理念的深巨影响为研究重点,凸显了这一历史时期中国佛教美学的民族人文特性和中国化、本土化程度的时代发展轨迹。缕述了汉魏两晋南北朝的佛教美学发展历程,从中国文化形态、智慧和印度佛教传入等前
本书选译自佛经寓言集《百喻经》。原作中的寓言包含了讲故事和讲佛法两部分,本书只选取了故事,译为白话文,引导读者从故事中感悟做人的道理,且不影响读者对寓言趣味的欣赏。
《任继愈谈魏晋南北朝的佛教经学》是任继愈先生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经学的一篇专著,原为《中国哲学发展史(魏晋南北朝卷)》中关于魏晋南北朝佛教经学的部分。此次出版,是该著初次以单行本形式面世。
《任继愈谈汉唐佛教思想》(全二册)是任继愈先生的佛学研究代表作,内容包含《佛教与中国思想文化》《中国佛教的特点》《汉唐时期佛教哲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天台宗哲学思想略论》《法相宗哲学思想略论》等。
现实态的自己就是佛呢,还是需要超越现实态的自己才能找到佛?*讲初期禅,第二讲唐代禅,第三讲宋代禅,第四讲20世纪的禅这是一部浅显易懂的讲义,通过以上四次讲义简明地勾画出禅的思想史历程,并从中日禅僧们的妙语中读取曾经层出于禅史上的种种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