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学术著作,是作者近年来写作的文学研究论文的合集,评论对象涵盖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些文学现象、流派、作家与作品,如早期乡土派、社会剖析派、海派等流派,余华、格非、裘山山等作家的作品。全书重点论述了文学与历史的关系,核心观点是文学(特别是小说)是作家记忆的重现与改装,文学可以是作家在一
本书是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韩子勇主编的当前文艺研究学界对初心和使命的回应。主要内容有学者对中国文艺新征程的回顾和反思,对革命文艺的梳理,对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的问题的思考,对文艺工作者的使命的阐释等。本书体现了学者对当下践行“初心”主题的呼应,较好地体现了学术的担当和使命。
本书将80年代置于当代中国以至百年现代中国的视野下予以观照,在以文学研究的视角为主的基础上融入文化研究与社会学研究的元素,着重分析了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作品包括影视作品和音乐作品,如80年代流行音乐的文化内涵、恢复高考与新时期文学的高考叙事、新文学中的饮食书写与铁路叙事、女性写作以及成长叙事等一系列命题。
本书辑录整理1937-1941年间上海《高级中华英文周报》《译从》《中学生英文杂志》《英文知识》《名著选译月刊》等双语报刊杂志刊载的鲁迅、胡适、林语堂、丁玲等名家作品与翻译,以及部分中国作家的英文写作。该书首次对1937-1941年上海公共租界与法租界的公开出版物进行了整理、汇编,选取的时间点较为短暂,但不乏学术价值。
本书通过挖掘文学作品蕴含的中华人文精神,为当下的精神价值塑造和国民素质提升提供理论依据和历史经验。本书兼具学术性与趣味性,既可为从事古典文学研究的学者提供参考,更适合大众阅读,以便于古典文化的传播、传承与发展。
本书从文学、史学、政治学、艺术学角度,对产生于周代的经典,特别是《诗经》《左传》《周易》《尚书》,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深刻、新颖的观点,同时,透过文本对春秋时期的城邦社会生活、春秋世族的衰落、春秋文学的变革等问题进行了考证。本书集中讨论周代的文学、历史、社会问题,对于读者了解经典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从不同
本书是作者读书和学术研究的一个札记,全书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余心有寄”,是作者的随笔,讲述了从博物馆、图书馆、研究室、收藏家、专家处得来的故事,借小的题目做大的发挥。第二部分“唐宋诗屐”,讲述唐宋诗的技艺、对诗歌进行点评。第三部分“思想史话,讲述了中国古代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包括司马迁、老子、庄子、苏秦、阮籍、韩愈等。第
本书是广西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胡大雷先生近年来文学研究的一个集子。本书所收录的文章,都曾在各专业期刊发表过,内容涵盖文艺理论、文学史等相关内容,包括了对作家、作品、文体起源、发展历程、文学流派、文学理论、作家作品的考据和研究等。
本书由23篇文章构成,每篇探讨一个有关中国古典文学的话题,大部分涉及先秦两汉文献考究,内容涵盖文学与文学经典说,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的研究目的、方法和意义,中国上古时期文献写抄特征及其文献学意义,先秦文献的特征、传播途径和先秦文体的形成及变化原因,先秦诸子学派的成立及刘向刘歆的考镜源流,魏晋南北朝文学性质与特征,曾国藩过
本书探讨有关中国古典文学的话题,内容既涵盖文学史分期、古典文学与华夏民族精神建构、文人传记研究与清代文学研究、清初诗学地域格局与历史进程等宏观问题论述,又囊括对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诗人的生平及作品的考据等微观问题研究,如李白诞生1300年祭、杜甫应酬诗小议、李贺的天界想象、赵翼论白居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