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为咏物诗、讽喻诗、离别诗、贬谪诗、写景诗和悼亡诗共6个部分,每个部分按诗歌大意分为3章,每章包含同类诗歌3篇,每篇诗歌都包含诗歌背景介绍、诗歌原文、诗歌译文、注释以及翻译赏析。
本书分网络文学类型及现象、网络文学现场、网络文学作家作品、网络文学的IP转化几部分,内容包括:类型文如何“思想”:中国网络类型文的思想维度;多重主体的表征:中国网文如何想象后人类意义上的“人-自然”;“去女频化”:论2020-2021女频网络文学叙事结构的新变;“盛世江湖”与漫长的“九十年代”:从金庸,“后金庸”到纯武
从古代小说互文现象的发生学依据、明清小说创作中的互文现象(跨文本互文、内互文)及其意义生成机制、明清小说文本接受中的互文性意识以及明清小说对现代文化的参与四个维度对明清小说互文性研究提出体系构想。力图从发生学角度探讨古代小说互文性现象出现的原因与特征;从狭义互文性的诗学、修辞学之途描述明清小说具体的互文性表现,并分析其
《赋学:批评与体性》基于“进入过程的文学史研究”的学术理念,力主回到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文体学语境来探索最有民族特色的文学体式,着重从赋论批评形态、律赋创作机制、文体观念、地域赋学、赋格方法论等方面出发,系统阐述中国赋学研究的基本内容,论证谨严,征引翔实,揭示了诸多不为人所注意的赋学问题,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
本书是“河南大学文学院词学研究丛书”第二辑“民国时期河南大学词学名家文丛”之一。杨易霖(1909~1995),本名雨苍,四川犍为孝姑人,曾入北京大学学习,受到章太炎点拨,后拜入邵瑞彭门下学词。1931年邵瑞彭到河南大学担任国文系主任,杨易霖追随而至,进入河南大学继续研习词学。此外,他还参加了邵瑞彭组织的师生词社唱和活动
本书研究了宋代至民国近千年间闽词的发展历程,揭示了闽词关注现实的精神特质,说明了词体文学与闽人文化传统的深度结合如何催生闽词,探讨了闽人性情气质与闽文化特殊性所决定的闽词地域特征,阐明了闽词之爱国传统、淑世精神以及非凡创造力的重要价值。
本书从明代杜诗学的文献形态入手,通过全面梳理明代传播的各种杜甫诗集,重点考订有代表性的杜诗选本与别集,分别探究明人抄刻宋元杜集旧本及新编新刻杜诗文献的基本情况,从而把握明代杜诗文献整理、开发与传播的形态、成就及特点。目前明代杜集文献的完整面貌尚缺少清晰的勾勒,本书对明代杜集作全面考索。同时,从明代刻书文化、杜诗整理印行
本书梳理了1949年以来科幻小说创作历程,总结其知识分子形象的变迁,丰富了当代文学的知识分子形象谱系,并把科幻文学纳入了当代文学史研究,加强了当代文学史的研究面向。第一章从1949年以来的科技政策、知识分子政策入手,分析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科幻文学创作状况。第二章则从科幻小说的现实主题入手,观察科幻小说创作“幻想”与
本书为国内第一次系统梳理和深度发掘英语世界的唐传奇研究,主题探讨历时一百多年,着力于填补本土学界在这方面的话语空白,为国内相关研究展示一面不可或缺的“他者镜像”,提供具有一定原创性与稀缺性的材料,提升唐传奇研究的学术价值。以唐传奇在英语世界的流播和诠释为中心,通过对唐代小说在英语世界的传播路径、译介特征和学术史的分析,
本书选取了十六位宋代杰出词人的作品,就其作品的创作背景、思想内容、文风以及作者的创作心境,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和解读。读者在书中会邂逅这些有趣的灵魂一一欧阳修、柳永、苏东坡、李清照……透过他们的词作领略宋词意境,感悟宋词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