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关注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纬向异常变化特征对东亚暴雨的影响及其环境效应。首先,介绍了中国强降水过程集中度和非均匀性特征;接着,讨论了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纬向异常变化对东亚降水的影响,介绍急流的纬向异常变化对东亚雨带季节演变、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强降水事件的雨型和频次等的影响;最后,探究了评估极端强降水事件的致洪
本书是《中国矿产地质志》重要组成之一,是我国第一部对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成矿带矿产地质进行系统总结的科学专著。以成矿系列理论为指导,在梳理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成矿带(Ⅲ-52)全部矿产资源信息的基础上,结合24处典型矿床研究成果,系统地总结了区域成矿时空分布规律,划分出6个Ⅳ级成矿亚带、14个矿田(Ⅴ级),厘定出14个矿床
《中国矿物志·第三卷,第四分册·SiO2族矿物》重点介绍了SiO2族包括天然结晶质SiO2同质多象变体9种、非晶质矿物2种矿物。其中最为常见的SiO2同质多象变体为石英、鳞石英、方石英、柯石英和斯石英5种矿物,其余4种较为罕见,包括斜硅石、蛋白石等,系统的介绍了这些矿物的一般特征以及在中国的产出情况,还重点描述了各类矿
三峡库区地处中国地势的第二阶梯东缘,库区两岸山势陡峻,岩石破碎,地质灾害种类多、数量大、危害严重,素有“地灾博物馆”之称。在三峡库区20个县(市、区)中,有17个属于滑坡等地质灾害“极高危险性地区”,而在全国范围内,同样的“极高危险性地区”所占国土面积比重仅为1/12。据统计,三峡库区共有各类崩塌、滑坡体2490余处,
本书从找矿工作的实际需求出发,着重介绍了元素地球化学行为及物探、化探找矿实用方法。从元素地球化学行为、地球化学勘查方法与技术、电磁探测方法技术与应用、案例分析与找矿思路四个方面阐述了元素地球化学行为及物化探找矿实用方法。作者从一般性经验出发梳理归纳了找矿的总体思路,之后就具体勘查区的找矿提供了一种简洁有效的工作思路。
天山-阿尔泰增生造山带是我国西部矿产资源战略基地之一,孕育大型成矿系统。本书是作者团队多年研究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天山-阿尔泰增生造山带大宗矿产资源基地深部探测技术示范”项目的成果。全书以天山-阿尔泰增生造山带区域成矿地球动力背景研究为基础,以大宗矿产深部探测技术示范为主线,解析增生造山过程及其对铁、铜、镍、铅锌等大宗
书稿以防震减灾工作为例探讨了减灾应急网络宣传的策略与技巧,旨在提升应急宣传工作人员的网络宣传意识和网络宣传技能。稿件首先强调了网络宣传的重要性,指出互联网作为现代传播技术,为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挑战。随后,分析了当前防震减灾网络宣传存在的问题,如内容更新不及时、宣传方式单一等,并提出了改进方法。还讨论了网络宣传
本书从阿波罗八号拍摄的著名“地出”照片展开,作者从历史学家的角度深入阐述了人类在第一次完整见识地球的全貌后,对地球、对自身产生的全新的领悟。作者打破传统,并非沿着时间顺序,陈述人类技术的发展史,而是在着重讲述“地出”照片之后,整个人类达成共识的一种全新的宇宙观:从38万公里的太空回望地球,人类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人类只有
本书是作者团队十五年来在深海水道沉积地质领域研究成果的总结与升华,是结合全球著名深海油气区对海底水道沉积地质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全书集基础理论、技术方法和应用实践于一体,系统阐述了深海水道概念、成因、起源和类型,解译了深海水道规模形态、沉积构成和盆内外主控因素,论述了深海水道形态演化、弯曲机制和决口机理,提出了深海水道
本书介绍了青海祁漫塔格地区主要矿产成矿地质与成矿作用方面的基本知识,主要包括青海祁漫塔格区域成矿地质背景、青海省金属矿产岩浆作用及成矿作用、青海祁漫塔格区区域成矿规律与成矿系列、中元古代沉积变质型铁–石墨矿成矿规律、早古生代喷流沉积–热液改造型铁–铅锌–钴–金–铋矿成矿规律、早古生代晚期岩浆熔离型镍–铜–钴矿成矿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