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旨在对20世纪《论语》学进行贯通性研究。首先,从宏观上讨论《论语》诠释的基本概况,厘清基本理论问题,对20世纪之前的《论语》学作回归总结,探寻发展演变规律以及前后承续关系。其次,阐述20世纪《论语》诠释发展演变,选取典型著作进行剖析,勾勒《论语》诠释的历史进程,揭示《论语》诠释的特点和规律,探寻社会政治、
本书为古籍整理类著作,为原“九州易学丛刊”之一种,此前本社曾出过两版,此次为改版重出,调整了版面,并参原底本再次整理点校。《周易禅解》为明清之际儒、道、释三教会通的重要著作。《易》兼三教,易道是三教沟通的一个重要基点。在《周易》的义理、象数和古史等研究路径中,以禅解易是其中一较为特殊的研究门类。本书作者智旭是
《儒藏》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系统整理海内外儒学典籍的一项基础性文化建设工程,2003年由教育部批准立项,由北京大学联合国内外几十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承担。先期成果《儒藏》“精华编”收录中国历史上zui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儒学文献——包括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510种,以及韩、日、越三国历史上用汉文著述的儒学文献16
《老子学集刊》第七辑,以“道家的生命智慧:身体、精神和养生”为主题,以生命意识为抓手,发掘道家对个体生命、社会生活、自然秩序以及身心健康等重要问题的思考。本辑共收录王中江、陈赟、郭梨华、程乐松、尹志华等19位学者的19篇文章,主要内容包括道家的生命智慧、《老子》的文本与义解、黄老道家养生观的多重维度、诠释视域下的唐宋道
有没有一种关于财富的哲学能引领我们走上财富正道?只有认清了财富来源的本质,才能找到获得财富的根本途径。 本书以儒学为切入点,将经济与文化跨界融合,引出大众普遍关注的财富话题,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部文化普及读物。通过与国内儒学领域的知名专家进行对话,以访谈交流、一问一答的形式,将儒家经典及儒
这是一本详细解读庄子思想的书。作者认为《逍遥游》有两种逍遥:有待逍遥与无待逍遥;《齐物论》有两种齐物:现实主义齐物与浪漫主义齐物。有待逍遥与现实主义齐物,体现了庄子思想的现实关怀和对社会的理性思考;无待逍遥和浪漫主义齐物,则是庄子的思想漫游,追求思想的绝对超越,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既现实又浪漫的庄子。本书逐句解读文本,深入
本书除导论和结语外,共六章,内容包括:孟子德性思想的历史渊源、孟子德性道德观的基础、孟子道德体系的建立、孟子德性思想的情理精神、孟子反躬内求的道德修养、孟子德性思想的政治实践。
作者在尊重先贤时哲和原文含义的基础上,采取意译的方式,对一些语句重新断句,对一些标点符号进行新的标注;运用阐释学的原理和方法,把孟子放在中国文化史和孔孟思想史中进行哲学、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和美学等视域进行多维研究,多角度挖掘孟子思想的历史价值和现代多维价值。通过由果溯因,沿波讨源,为中国文化自信寻找中国文化发展的内
《论语释义》是青年学者李瑾全新注解儒家经典《论语》的作品。本书主要特色是观点新、体例新、路径新。作者认为,在中国文化脉络谱系上,孔子第一个将学和人统一起来,学是什么,大而化之地说是一种主体觉醒和个人自由。在孔子这里,学即人,人即学,学是区别他者的核心之德,也是自我完善的必然途径。学是《论语》阐释的核心概念,正是由于孔子
《孟子》位列四书之一,长于论辩、文气磅礴,两千年来家传户诵,深刻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内核,更留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虽千万人,吾往矣等名句,警醒、激励了古往今来无数有为之人。 樊登博士反复钻研《孟子》多年,颇有心得,成功打造了现象级课程樊登讲《孟子》。《人生的底气》以课程为基础,选择与我们的日常最切近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