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贤亮是新时期文坛最具争议的作家之一,对知识分子内心的真实描摹、对极左政治的痛切反思、对思想改造的矛盾态度、对性描写禁区的大胆突破,使他在重返文坛之后迅速成为受读者和批评家关注的作家。以往的文学研究者大多从知识分子角度、精神心理分析、作家作品比较、女性
《经典重读现代文学阅读札记》用十四篇颇有见地的阅读札记,深度呈现了作者对现当代十余位大家经典作品的阅读感受,观点新颖,见解独到。对这些文学史上耳熟能详的作品与人物,比如鲁迅笔下的阿Q,沈从文笔下的萧萧,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以及莫言、曹禺笔下的诸多人物,作者均从时代的背景与人性的角度做了深刻分析,让阅读者对他们的命运与结
《新时代文学现场》是一部由白烨著作的评论文集,该书全面展现了新时代中国文学的现场状况,深入探讨了文学与时代、人民、生活的关系,并对新时代下中国文学创作、理论的发展现状、特点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和分析。全书分为思想指针研读、年度文情报告、宏观态势扫描、佳作力构评析四个部分,由整体到局部、由理论指引到创作分
本书在梳理、评述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唐宋学术思想转型领域内前人关注较少或研究不足的重要问题,进行专题性的研究。内容包括中唐啖助、赵匡和陆淳《春秋》学著作考辨以及他们学说思想的经学转型意义,初唐道教重玄学与程朱理学的思想关联,晚唐五代文人小说中的“仙境”与道教“洞天福地”的关系,“宋初三先生”胡瑗
本书是一部深刻探讨儒学与古典文学关系的学术著作,从多个维度分析了儒学与古典文学的交融,包括儒学独尊的历史背景、儒教与国家宗教的关系、以及儒学思想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本书研究范围从秦汉儒学到明清小说戏曲,如周公遗范与儒家礼乐文化的发展模式、朱熹新《诗》学确立之具体年代及学术渊源考证、历代屈原形象之分析、北宋的通俗滑稽词、
本书从全国一百多位学者、诗人、作家评论彭国梁诗、书、画的文章中,择五十余篇汇集成册,其中有彭燕郊所作《像早霞一样新鲜》,钟叔河所作《民国名人在长沙读后感》,王开林所作《中国的达利》,何顿所作《彭胡子的画》,宋元所作《文人彭国梁》,等等。这些评论者推心置腹地设法站在对方的立场,以对方的心理、对方的思维逻辑来领悟他的作品,
本书稿为当代著名学院派文学评论家丁帆教授的文学批评集,收录了近几年丁帆教授在各种媒体上发表的文学评论文章共五十篇。按照文章涉及的主题共分为三个部分:文学现象观察、作家作品评论和学者评论与著作读札。通过这些文章,作者真诚地反思当代中国文坛,反思作家与批评家,反思自我的位置,将难以解释清楚的文学批评理论用一种浅显、生动的文
本书深入研究了晚清至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变革历程,聚焦于文学与印刷技术变革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推动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转型。作者详细分析了从手工雕版到石印、铅印的技术转变如何影响文学生产,催生新文化市场和读者群体,进而加速文学作品的传播与普及,促进了文学与思想的现代化。书中不仅探讨了晚清“崇实”思潮与印刷文化的关系,
本学术著作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国门洞开而大量涌入的以形式主义批评、叙事学理论、英美新批评、象征诗学、意象批评、精神分析理论、原型批评、存在主义理论、女权主义批评、符号学理论、结构主义文论、文艺阐释学、接受美学、狂欢诗学、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后殖民主义文论、新历史主义文论等17种学派为代表的西方当代文艺批评理论在中
本书以贺贻孙为研究对象,贺贻孙是明末清初有多方面成就的文学家和批评家,其著作大多数保存了下来,但因其在明清两朝均未出仕,不授徒亦鲜与外界往来,所以被清代学者忽略,长期以来,对其的研究较为沉寂。全书分为七章,主体章节是《家世与生平、交游》《代表作〈骚筏〉分析》《代表作〈诗筏〉的分析》《诗文创作》《文学思想、价值与地位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