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30辑),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核心刊物,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本辑共收录论文19篇,设有民俗研究汉字研究训诂词汇研究音韵学研究方言研究文献研究学术信息七个栏目。训诂词汇研究方面,通过具体细微的探析,发明新义。音韵学方面,探讨了传统韵书的源流、影响。文字学方面,既
唐朝国力强盛,尚武之风浓厚,军事征讨战果显著,故对军礼的实施较为重视。作为这一现象的反映,文献中保存有不少关于唐代军礼实施的记载,并且多与政治事件结合在一起。本文以传世文献为依据,从唐代军礼的政治实践和功用角度入手,着重考察讲武礼、射礼、田狩礼和献俘礼的实施及与唐朝政治军事之间的互动关系。讲武礼在安史之乱后停废,射礼在
本书对聚居于湘黔桂边区各县市展开详尽的田野调查,通过走访傩师、搜集傩书文献文本等,对该地区傩书文献文本进行全面整理、研究。通过对该地区傩书的版本源流、表现方式、流传情况以及内容类别进行探讨和研究,通过数据分析,对该地区傩书的文本内容、版本、书写方式进行全面考证,筛选汇编有代表性的傩书文献文本,并梳理、概括湘黔桂边区傩书
这是上海市浦东新区党史办在已出版的“浦东文化丛书”基础上,再增加出版两种新书,分别为《人似秋鸿》和《浦东民俗记忆》。其中《人似秋鸿》是浦东乡土作者沈立新最新创作的一部乡土随笔集,描写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至现在的上海浦东乡村生活、乡村人物和乡土风情。全书导向正面,文字清新,乡土气息浓郁,写人叙事状物各有特色。另一部《浦东民
本书首先对宋代礼学是如何从吉、凶、宾、军、嘉传统“五礼”体系向朱熹《家礼》冠、昏、丧、祭“四礼”体系转变的进行了探讨。其次以“唐宋变革”和宋代礼学运动为历史背景,考察了《家礼》的成书和经典化过程。再次,展现《家礼》从礼书跃升为礼典、礼经的过程。与之相应的,本书还考察了《家礼》所示礼法原则与基本精神对国家律典的影响。最后
\\"《中华民俗大典·甘肃卷》记录了甘肃境内各地区各民族的“五四”以来主要民俗事象。根据甘肃民俗文化特点,《中华民俗大典·甘肃卷》大类为九章,为了突出甘肃卷的特色,主要编选了对于地区和民族有代表性的民俗事象,特别对于甘肃的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三个独有民族的民俗事象做了侧重详细的叙述,对于汉族的民俗事象,选编了能代表一
本专著以民俗体育的视角,对徽州傩舞的保护和传承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作者介绍了古徽州概况、徽州傩文化的历史概况以及徽州傩舞的起源、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就傩舞面具的文化渊源、制作工艺、美学特征与文化功能展开分析;又探究了徽州傩舞的音声,通过对徽州傩仪音声环境的解析,挖掘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明确徽州傩舞功能象征性,分析徽州傩仪
《建州风俗大观》是一部详尽描绘建瓯地区独特风俗习惯的专著。本书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全面展示了建瓯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从婚丧嫁娶、节庆活动,到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习惯、居住特色,无不细致入微地进行了刻画。读者可以借此一窥建瓯人民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理解其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书中还附有大量珍贵的图片和详细的民俗描述,为读者
“黄石作品精选”收录其代表作,视野辽阔,内容丰富,文笔优美,展现了黄石对民俗、神话、历史等学科的研究和探索,从一个侧面展现了现代民俗学的发展进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端午礼俗史》是民俗学大家黄石关于端午的研究著作。全书从名称考、端午的时食、端午的祭祀、端午节的生活、龙舟竞渡、端午的辟邪法物、蒲艾花草及服饰器用等八章,
“黄石作品精选”收录其代表作,视野辽阔,内容丰富,文笔优美,展现了黄石对民俗、神话、历史等学科的研究和探索,从一个侧面展现了现代民俗学的发展进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书精选了黄石有关岁时礼俗的研究性文章,阐释了春节、元宵、七夕、腊八等节期,古人的节日习俗,比如贴春联、饮屠苏酒、吃腊八粥、穿针乞巧。融合了神话色彩、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