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华东地区典型毛竹林生态系统为例,提出了竹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思路、方法与流程,系统评估了该区毛竹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主要包括: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生产力、水源涵养功能、土壤抗侵蚀能力等,并进一步提出了生态系统功能综合评价方法,同时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杉木人工林等该区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开展了对比研究。为竹林生态系
本书系统阐述了中国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网络的布局原则和建设现状;构建了国家尺度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估框架和指标体系,依托第一次和第二次中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分析了中国湿地生态健康时空变化特征,同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定量分析了中国湿地生态健康变化的驱动因素,系统介绍了中国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地的发展历程和建设现状,利用核
本书在总结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网络城市生态站网站点布局、监测体系、研究成果所取得进展的基础上,以截止至2020年批复建设的17个城市生态站所在城市为研究对象,以城市生态站监测数据为支撑,从典型城市和重点区域入手,构筑了城市森林资源状况总量及动态变化研究基底,深入分析了城市森林净化大气功能,研究了城市森林植物、动
策划出版《世界生态哲学》的目的,是通过中外生态环境哲学领域的双向互动与交流,开展科研合作,促进中外生态文明交流互鉴、互译、互学,不断吸纳时代精华,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生态文明建设,培养生态哲学研译双修人才。本书策划了六个专题栏目:中国生态哲学新论专栏、外国生态哲学评论专栏、外国生态哲学新篇双语专栏、生态哲学新篇新译专栏
本书主要研究了几类带食饵趋化项的捕食—食饵模型的动力学性质,得到了全局解的存在性、有界性及常数平衡解的稳定性变化。研究了在光滑有界区域中,在齐次\eumann边界条件下带有食饵-趋化的四种群捕食—食饵扩散模型,其中两类捕食者竞争一类食饵。考虑了在齐次\eumann边界条件下带有食饵趋化的三种群捕食—食饵扩散模型,第一类
罗祖文,湖北大学教授。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项目号批准号为:17FZW056。本书稿以生态整体主义为哲学基础,以生态美学的观念教育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使其学会审美地对待自然、关爱生命与保护地球的新型美育形态。生态审美教育既相异于侧重认知性的环境教育,也不同于以艺术为唯一手段的现代审美教育。为了确定其理论边
在这本简约流畅而又意味丰厚的通识读物里,生态学大家查尔斯·J.克雷布斯教授提醒我们,生态学思维是生态文明来临前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出于“普及生态学思维”的美好意愿,他抛弃了那种囊括生态学的经典研究或主要理论流派的“专业黑话”,引领我们关注诸如物种入侵、气候变迁、过度捕捞、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保护之类的生态现象以
本书从环境人类学的视角切入,运用多学科相结合的方法,将岭南民族地区的生态建设置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来考察,紧紧围绕传统生态知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互关系,展开了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与研讨,具有很好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本书交待了传统生态知识与生态文明建设互动关系的分析框架,提出了人、文、时、空的背景基础,分
生态系统生态学是生态学下的7个二级学科之一,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结构与功能、变化与演替、人为影响与调控机制的生态学分支学科。目前生态系统生态学快速发展,致力于理解生物与环境间的关系研究,成为解决制约社会发展的重大资源环境问题的科学基础,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石。 本书是国内全面涵盖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经典研究、前沿
生态审美教育是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和环境设计艺术化的背景下诞生的一种审美教育形态,也是生态美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对其进行系统研究能从实践上夯实生态美学的存在根基。本书从哲学基础、理论资源、教育性质、审美范畴、教育范式与实践途径六个方面出发,论述了生态整体论的哲学观与美学观,并对生态审美教育的实践维度进行探索,适应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