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当代西方易学研究的代表之作,是作者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充分吸收中外学者研究成果,利用近数十年尤其近年来发表的出土材料,历经四十年积累而成,在《周易》的成书及其早期演变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全书总体分为两个部分,第一至第六章分别探讨了《周易》传世和早期文本、古代中国的占卜哲学、龟卜、蓍草占卜、《周易》文本与蓍草占卜和
孟子是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也是早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丰富而深邃的政治哲学思想都凝聚在《孟子》一书之中,是书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人所撰,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本书吸收前人经验,对这本《孟子》重新校释,包含校注和译文两大部分,不仅对重点字句和版本异同做了校注,还对全文逐字翻译,方便读者理解《孟子》的
本书详尽梳理和总结了《韩非子》的文献流变及接受发展史,广泛搜罗了百来种重要的《韩非子》全本、选本、残本以及学术札记和研究著作,详述了1949年以前《韩非子》的主要版本、校释著作、研究论著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流传情况等,也涉及作者的生平事迹,并对其中的学术问题进行深入的考证和讨论,旨在为读者研究《韩非子》及其相关资料提
本书全面论述了儒释道三家哲学思想分立与融通的历史进程,分析和阐发在三家之论辩和融合之中,三家哲学理论各自的形成过程以及各自学理所具有的精神内核。本书也力图在儒释道三家哲学的互动之中,分析和寻绎中国古代哲学自身发展的线索。在各家互动的发展以及在自身义理内涵确立的基础之上,此线索和逻辑能够得到具体化的揭示。各个历史时期的儒
《中与中庸:不同凡响的生存智慧》是北京师范大学李春青教授写的小书,主要围绕中和中庸两个概念展开。在中国古代,从西汉(前20625)武帝时代(前140前87)直至清代(16441911)的两千多年之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系统是儒家学说;在儒家的思想系统中,中和中庸属于核心范畴,与仁义礼智信心性诚敬等为数不多的概念属于同一层
本书是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主办的儒家思想理论辑刊,每年出版两辑,此为第22辑。本书所称的当代儒学,是指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1世纪以来的儒学复兴中所出现的新的儒家思想创造、新的儒学理论形态,旨在回应当今时代的呼唤、解决当今社会的问题。通过对当代儒学的研究与评介,推动儒学复兴、中华文化复兴;着眼于儒家的活的思想,推进当代儒
儒学传统是江苏历史文脉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本书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按照历史阶段叙述作为一种思想和学术文化传统的儒学自先秦至近代在江苏地域流传、继承和发展的历史。书中以历代出生于今江苏行政区划范围内或生平与此地域有密切关系的儒学人物及其儒学著作、儒学思想、儒学活动为重点,展示历代江苏儒者的学术成就、思想创造和
本书考察了历史上儒家博爱观的形成发展及其理论贡献,而且跳出了以往儒家、儒学的研究仅局限于学者文化的圈子,将研究视野扩大到民间和制度,例如对国家制度建设中的博爱诉求与慈善救济方面的研究。同时,除了汉民族的博爱理论和实践外,本书还介绍了儒家博爱观念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本书是《论语》全译本。各篇均先分段出原文,之后是注释提示译文。生僻字或多音字随文括注汉语拼音,便于诵读学习。 作者开篇的序言――关于孔子和《论语》,从六方面深入浅出地论述了孔子学说、孔子思想、《论语》的地位,以及关于《论语》的解释,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理解《论语》,了解孔子。关于《论语》的解释,作者从语言问题和理解问题两
本书继续沿着从传播学视角看老学的研究方法,发扬老子以百姓心为心的民本思想,贯彻老子尊道贵德的行动原则,探索治国安邦之道,力争实现老子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永恒价值,为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为中华优秀文化的弘扬与中华文化走出去而努力。本书设特稿、老学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