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为四章,程派剧目、程派唱腔、程派表演和程派剧目英译。首先多角度梳理了程派剧目分类,重新解读了程派剧目文本主题和人物形象;其次对程派唱腔源行了脉络分析,对程派艺术和创行了概况论述;再次从系统、统一角度论述了程派表演风格,即载歌载舞、文戏武唱、文武兼备;很后论述了程派剧目英译,通过经典剧目、冷门剧目和骨子老戏三部分
这部史料汇编从1920—1941年新加坡三大华文报——《叻报》《南洋商报》《星洲日报》中,摘录从今起近五百则与华族戏曲和剧团(戏班)演出有关的原始文献,以期较为全面地呈现与还原80-100年前新马地区繁盛一时的梨园活动。借此读者可直观了解到,观赏戏曲演出不仅是当时南洋华人重要的娱乐方式,更是凝聚宗乡情感、关怀祖国发展的
《我们的戏曲》这是一套关于戏曲的原创绘本,与弘扬传统文化、文化自信的主旋律相契合。同时,也是一套戏曲小百科,讲述了戏曲的前世今生。共六册,选取了京剧、昆曲、秦腔、越剧、豫剧、黄梅戏六大知名剧种,每个剧种为一册。每册都包含了和这个剧种相关的剧目、行当、服饰、头面、绝活、乐器、唱腔、脸谱等一系列戏曲知识。图文并茂,妙趣横生
《中国话剧艺术家访谈与研究》一至四辑,非短时之功,它涉及的被采访者、被研究者众多,这里既有首屈一指的大艺术家,也有基层院团的话剧艺术工作者,既有京、沪文化中心区域话剧成就的体现者,也有边疆地区话剧艺术的坚守者。曾几何时,为了采访到心仪已久的话剧艺术家,我们多方联络,诚挚邀约,多次登门,才有机会开展我们的工作。这项工作动
王金璐系当代京剧武生泰斗。本书内容分为回忆和谈艺两个部分,文前集中收录王金璐剧照及工作照,文后附录在王金璐先生教学演出本基础上加工整理的《林冲夜奔》《挑华车》等经典剧本,以及王金璐先生年表。中华戏校(1930—1940年)是由戏曲界及文化界一批有识之士创办的新式京剧教育学校,其特有的教学、管理理念及成就在京剧教育史上留
本书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融文字、图片、影音于一书,以学唱经典、学念道白、名剧欣赏三个大单元来统领全书,以64篇经典唱段、念白、剧作来丰富内容,以京剧名人轶事、图文说戏等小板块来扩展整体上做到了学唱有曲谱、念白有台词、名剧有解说、欣赏有视频,较好地契合了不同年龄层次的读者的阅读需要,不仅可以作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之一的京剧
本书从探讨数字化剧场艺术的观念基础和理论渊源出发,比较详尽地呈现了数字化剧场艺术的形态流变历程,并对其形态语言要素与审美特质进行剖析,力争在追溯中外数字化剧场艺术演变历程的基础上,建构数字化剧场艺术的理论空间,为当代中国数字化剧场艺术的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课题主要由数字化剧场艺术的历时性艺术流变和共时性特
上海剧艺社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进步职业剧团,堪称孤岛时期及抗日战争之后上海剧运的一面旗帜,在中国话剧史上占有独特地位。本书对上海剧艺社展开深入一系统的专门研究,从剧团组织、剧目建设和舞台艺术三个方面,探究其组织特点、艺术成就及历史局限。在具体深入的个案研究基础上,本书综合运用戏剧学、历史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以这一兼
十八大以来,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传统戏曲文化关怀和支持的“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郭汉城文集》(十卷本)从策划到出版历时两年有余。在此期间,多家媒体、期刊刊发了围绕文集内容的综述、访谈性文章。2019年10月15日,《郭汉城文集》(十卷本)新书发布会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馆大戏楼举行,时任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雒树
川剧又称川戏,是用四川话演唱的地方戏曲,主要流行于四川、重庆全境以及云南、贵州的部分地区,是我国西南地区影响大的地方剧种。川剧历史悠久,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乃至更早的时期,而后两汉的角抵百戏,为早期的川剧奠定了基础。唐代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明末清初,随着“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川剧经历了一个声腔流入到融合的过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