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七篇,《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委》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和政治行动、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宋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推崇《中庸》。南宋朱嘉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书通过老子思想建构“以老释庄”模式以研究《庄子》内篇解歧与英译,消除《庄子》内篇一些词语、句法层面的歧解,使英译者面对歧解能够进行有理据地选择或证伪出新,减少读者的疑难与困惑;同时笔者尝试拓展此研究模式,希冀对典籍的解歧与英译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本书为作者重写先秦儒学思想史的尝试。导论部分探讨孔门之间儒学思想的演进,为全书定调,第一章为后孔子时代,勾勒孔子后先秦儒学的全景,接下来五章分别论述曾子、子游、子思、孟子,以核心文献《大学》《性自命出》《五行》《中庸》《孟子》为根基,附录探讨颜子的学与思,以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相结合,全面叙述孔门后学的思想特征与传承演变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是华夏之瑰宝,对中华文明产生深刻影响。儒家思想不单对于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巨大意义,对于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也提供重要精神资源。本套书稿通过研读儒家经典文献,对著述中的重要文字作简单的注疏通解,以利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通读儒家经典,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书稿由
作者用白话文对《周易》的六十四种卦象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作者追根溯源,根据商周时代的历史,从卦象、卦辞文字的甲骨文、金文等来源入手解析,揭示卦象、卦辞内部蕴含的原始意义卦象并不是自然现象的叠加组合,而是周文王姬昌推演综合实力的模盘,是敌我双方实力对比的六十四种情况;卦辞则是针对上述六十四种不同情况而制定的相应对策。
《孔孟图歌》分孔子和孟子两部分。本书利用一文一图、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述了两位思想家的一生,其主要是依据《论语》《史记》等经典典籍的说法考订其年谱履历,故多可征信。清朝末年,社会维新思想产生,时人、作者江钟秀深恐孔教衰微,以宣扬孔孟之道为己任,亲自持书拜谒孔孟后裔,建议提倡宗风,并编著本书,意图教化人类。
本书为收藏于孔子博物馆的榜书《论语》全文的扫描缩印本。全文以山东友谊出版社杨朝明主编《论语诠解》中《论语》原文为底本,以中华书局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魏人何晏集解《论语》为参照,用颜体在四尺斗方宣纸上书写一个字的形式,抄录了一部完整的《论语》,共15922字。另用印29方,有《论语》每篇一印20方,由篆刻家张
《执中致德中庸价值观念的历史考察》是中华传统中文化研究丛书所列书目。全书以中庸价值观念的起源与形成为线索,在厘清秦汉宋明清等时期发展的基础上,考察中庸思想的价值本体论、价值选择的方法论、价值理想的实现论和境界论等四个方面;探讨各个历史时期中庸观念的演变过程及差异,以及儒家哲人对中庸价值观念的不同理解,从而对儒家中庸观念
本书以四书学在元代的初步确立为主题,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四书学从向北方传播、得到新统治阶层承认、在南北方的宗派和师承,到传承有序、初具规模的整个思想史图谱。全书材料扎实全面,条理清楚明白,行文流畅,对元代四书学的演进发展做了宏观周全、微观细致的说明,对了解四书学的起步阶段是一个信实的参考书和指南。 全书分为正文和附录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