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为弘扬翻译精神,促进中外文明互学互鉴,郑重推出“中华翻译家代表性译文库”,该文库有着明确的追求:展现中华翻译家的经典译文,塑造中华翻译家的精神形象,深化翻译之本质的认识。该文库为开放性文库,入选对象系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的翻译家,每位翻译家独立成卷。本书是“中华翻译家代表性译文库”之一,所选翻
本书稿“贡唐·丹贝仲美文集”共11册,根据民族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32开版《贡唐·丹贝仲美文集》第1-11卷修订出版。书稿为古籍文献,原文献成书于18-19世纪,收录《贡唐教诲》《水树格言》《随笔漫谈》等192部著作,内容涉及藏传佛教理论、宗教哲学、藏族传统文学、人物传记、寺庙清规、语言文字、语法修辞等文化多领域,是
季羡林先生是国内外公认的佛教研究权威,一生对佛教研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季羡林从语言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切入,修正了原来的很多假设,考证了佛教是间接传进中国来的,对佛教的起源、流变、传入中国等重要方面做了深入浅出、举重若轻的分析。全书收录了季羡林先生经典的佛教研究文章,旨在反映季羡林先生重要的佛学研究成果,呈现季羡林先生
本书是日本禅学和禅宗研究领域划时代的巨著,被誉为禅学思想史研究的杰作。作者根据汉译佛教经典和中国佛教著述资料,从准备时代、纯禅时代、禅机时代、禅道烂熟时代之前期、禅道烂熟时代之后期和禅道衰落时代六个方面,论述了中国禅学从南北朝至清初逐渐形成、盛行和衰落的演变历史,指出了禅宗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禅法特点。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韩廷杰研究员关于印度佛教历史的专著。全书共十三章,从佛教起源时的印度社会背景开始,描述佛教起源、基本教义、典籍的形成、传播发展、部派分裂、主要教派、消亡以及近现代的状况。全书脉络清晰,史料充足,兼顾学术与大众,通俗易懂。该书作者对该学术主题进行了长期而扎实的学术积累与深入研究,本书稿有
《敦煌佛教社会史研究》是一本敦煌佛教社会史的学术研究专著。全书将敦煌3—10世纪的佛教活动置于敦煌和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通过对历史上敦煌佛教文献的社会性质、敦煌石窟佛教艺术的社会功能、敦煌僧团的社会作用、敦煌佛教与中国民间信仰、从敦煌看佛教对社会发展的进步用途等方面的探讨,论证历史上的敦煌佛教是社会化的
本选题记述了八思巴为巩固元朝中央对西藏地方的治理,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主要内容包括萨迦家族起源、八思巴的出生及跟随萨迦班智达前往凉州、追随忽必烈、受封国师、在西藏地方建立行政体制、创立八思巴蒙古文、晋封帝师等。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同时西藏佛协也在积极开展教义阐释,对藏传佛教典籍进行适应新时代的阐释。本选题对藏传佛教噶当派精髓《答复宝鬘》和《人道要鬘》进行了藏传佛教中国化方向的教义阐释。
由中唐法照纂辑的《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是净土宗信众在作念佛法会时所依唱赞之本,但中国历代《大藏经》未予收录,其他传世文献亦未见载记。敦煌文献中却见有少量《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残卷,其中以P.2066、P.2250两件法藏写卷保存状况最好且内容最为完整。本书是在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今人《敦煌本古佚与疑伪经校
“给孩子的名人故事”系列图书以中小学生为读者对象,共26册,每册选取我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叙述其生平故事。这套书原名“中国名人故事丛书”,陆续出版于民国时期。此次出版,对精彩部分都配上了精美的手绘插图,并对难字注音,更利于孩子们理解。孩子们通过这套书能够多认识一些中华民族历史上各个领域的名人,通过学习、了解他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