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中医“养生治未病”科谱书,分为七篇,多以故事形式开头,说理和实践并重的模式展开叙述,分别谈到了脾胃病的常见病因、基本理论、体质调养、常用药物、按摩手法等,使广大读者懂得调养脾胃是养生保健和治疔疾病的关键。
本书作者将日常工作中有关外感病的医疗实录娓娓道来,探究真实病案背后四季变化、日常防护、社会人事、情绪变化与外感病的关系,提醒我们重视固护卫气,管理不良情绪,珍惜自身健康。书中引经据典,触类旁通,从理论、诊治、预防、用药、康复等切入点,谈外感病的四季养生与康复之要,可为广大读者居家养生、诊病疗病提供参考。
《温疫论》,明代吴有性撰。是中医温病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著作,是中医学理论原创思维与临证实用新法的杰出体现。《温疫论》充分体现了吴有性对温疫的新认识,从病因病机、感邪途径、传变规律、辨证体系、治法方药,到诊断治疗中必须注意的问题,可说是细致周到,对后世温病理论的发展及温病的临牀治疗都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温
浊毒论(中英文)图书以浊毒理论为宗旨,系统的发掘、整理、总结国医大师李佃贵教授的学术思想;介绍国医大师李佃贵教授浊毒理论在脾胃、肾病、代谢疾病、肺病、肿瘤以及新冠肺炎等诸多中医内科杂病的诊治经验;通过病因病机、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常用治法、辨证治疗等系统介绍浊毒论在诊疗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及临床价值
房颤临证实践
本书为《陆拯临床医学丛书》之一。本书重点系统论述脾胃的独特理论体系,详细阐述脾胃学说从初创到逐步完善的各个历史时期的贡献,脾胃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脾胃在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中的影响,各脏腑病变从脾胃论治的价值以及脾胃病变直接治疗脾胃不愈者而从其他脏腑治疗的方法等。全书共12章。首章为绪论,第2章至第8章主要
活血利水法作为中医学的一种经典治疗方法,是指由活血化瘀药与利水渗湿药共同组成、治疗血瘀水停病证或血水互结病证的治疗方法,在近代临床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很少有专门介绍此中医治法的书籍。本书从活血利水法的发展概况和理论基础,活血利水法的常用药物和常用方剂,活血利水法在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骨伤科、眼科、
中医认为糖尿病属于“脾瘅”、“消渴”等范畴,根据《国际中医药糖尿病诊疗指南》、《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糖尿病有“郁、热、虚、损”四大阶段,不同阶段的治则与治法不同,处方遣药也随之而变。且中医自古有云“中医不传之秘在量”,中药剂量是中医处方的重要组成部分,药物剂量直接关乎中医的临床疗效。没有一定的量,就没有一定的质,也没
《治疫全书》为清代医家熊立品编撰。熊立品(1690—1780),字圣臣,晚号松园老人,江西新建人。本书成书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属于中医瘟疫专著。乾隆四十二年(1777),《治疫全书》作为《传症汇编》合刊本之一种刊成面世。前三卷取《醒医六书》版本的《温疫论》,以加“品按”的方式略加阐释,展现其对于瘟疫病因辨治的见
本书是“中医补土理论菁华临床阐发”丛书之一,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池晓玲名中医传承工作室的重要工作成果。肝脾在生理上相互依赖,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密不可分,补土理论在急慢性肝病的诊疗中具有重要地位。本书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名中医池晓玲教授的带领下完成的,内容分为两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