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论学佛与佛学之不同,尔后据佛教史,着重讨论历史上佛教与文学、与儒教之互动关系,如唐代的文人与佛教、孔颖达《周易正义》与佛教、李商隐与佛教、成玄英《庄子疏》与佛教、宋代论学诗与参禅、明代袁中郎与佛教、达摩《易筋经》与佛教等;另一部分为对佛教社会面向的研究,如关于佛教饮食伦理的争论、佛教模式及义理与企业管理、佛教的非
中古中国的维摩诘信仰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非常引人瞩目的现象,基于该信仰的维摩诘造像极为兴盛,遗存丰富,形成了一个长达八百多年的图像流变序列。《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图像与信仰中古中国维摩诘变相研究》以图像与信仰互动关系为中心,深入探讨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维摩诘图像的源流变迁与当时当地维摩诘信仰的关系;通过图像结构的分析,考察
《品味佛家智慧》内容包括了打开佛门、佛教说什么、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众里寻他千百度、即世而超然,超然在世问、佛向性中作,莫向心外求、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佛教的几种空观智慧、佛教中所说的几种空观、空心含万相,一尘亦不染等等。
本书分为石出天惊、史海钩沉、遗址踏勘、考古发掘、少林重光等五篇。内容包括:铁山墓志铭出土处——铁山、卓天合葬塔墓;专家鉴定;碑文佐证;媒体聚焦等。
他是国民党陈诚将军的长孙。毕业于普林斯顿和哈佛MBA,曾为麦肯锡资深顾问。为了寻找生命的答案,他曾经出家为僧三年,在禅宗、汉传佛法、藏传佛法中找寻修心的方法;又到西藏、青海、云南、印度、尼泊尔,追随近百位高僧活佛学习。他以非凡的勇气和坦诚写下这本《念完哈佛念阿弥陀佛》,是希望“让认真寻找心性的朋友们,不必走弯路。”\\
《语录的思想史:解析中国禅》旨在透过禅宗最盛时期的、中国唐宋时代的代表性文献,解读各个时代禅宗的思维与表达,考察其在20世纪以何种形式被理解、被建构而形成为今天禅宗言说的问题。严格说来,这与其说是禅自身的历史,倒不如说是进行传承、编辑、解释禅者“语言”的人们的一种集体性思维的历史。本书的研究之所以不是“禅的思想史”,而
一期一会、难得一面、世当珍惜,在一定的期限内对某事、物(人)只有一次相遇、遇见的机会。《一期一会》由学诚法师著,贤书,贤帆法师绘。主题围绕生活、工作、修身养性等方方面面,通册故事生动,人物亲切,言语智慧。更以原画复刻,可以沿裁切线裁下,用于书房、客厅装饰。每周一画,可以挂起来的书,收藏送礼两相宜。
释赞宁《宋高僧传》(《宋传》)是承继释慧皎《高僧传》(《梁传》)、释道宣《续高僧传》(《唐传》)而作,记载唐初至宋初之间高僧生平事迹的佛教著作,是研究中国佛教史、政治史、文化史、历史学等重要史料。《宋传》有值得研究的意义和价值。首先,从纵向来说,通过《宋传》,我们可以比较深入了解唐初至宋初中国佛教史发展基本状况。其次,
《“净慧长老与生活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指月者》佛教协会原会长,生活禅理念倡导者净慧长老纪念文集。
本书包括:关于大圆满前行、听法、起修、思维暇满难得、思维寿命无常、因果不虚、六道轮回之苦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