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仁学为儒家思想之精华,回溯仁学自孔子以来曲折发展的历史,接续孔子仁学的源头活水,集历代儒家学者的仁学智慧,尤其彰显孟子和谭嗣同弘扬仁学的贡献,参考当代新儒家和儒学研究学者对仁学的思考,广泛吸收诸子百家和西学之长,面对现今时代的种种问题,探索仁学的新理论形态,提炼出新仁学的三大命题、十大专论。三大命题:以仁为体,以
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15个重要启示。本书面向对中华文化感兴趣的海内外读者,特别是国内的年轻读者,着重对其中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进行了阐发。“为政以德”与“政者正也”是儒家政治理论的两个核心命题,而“德”与“正”更是主导传统政治的主要理念。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儒家传统
儒家是中国传统学术的核心话题,近代以来又成为哲学、思想史、伦理学、文化研究等领域的重要内容。社会学对儒家的关注,在中国学术界应归功于潘光旦,他偏重社会思想方面的阐述;在西方学术界则以韦伯的研究尤为著名。 本书的所有研究均基于对社会学本土化之思考,即坚持儒家的社会学研究既不走回国学,也不套用西方学术话语进行言说,亦不囿于
《荀子与古代哲学》是一本专研究荀子思想的书。作者侧重在周公、孔子、孟子的思想传统中,以先秦诸子做背景,重建荀子的思想系统,其诠释荀子各部分的思想,亦是以荀子的整个系统做底子,对每一部分的思想,都作过通盘的思索。本书共分七章。章解析荀子礼义之统系统,第二章探讨荀子天生人成一原则之构造,这两章是荀子思想系统的核心,也是荀子
本书收录了《周易》上经及下经,附有注释、今译。
本书稿是湖南省常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汇集的作品集,本分册是一本社科文集。内容由《论语》原文、注释和试译、《论语》学迹三部分组成。其中“注释和试译”部分本着坚持“内证高于外证”的阅读原则,对《论语》大部分核心伦理道德概念尝试作出简洁朴素的解读;“学迹”部分则包括作者与其孩子共读《论语》的问学简录,以及阅读心得。在新的历史
中国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其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已成为整个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随着时代的进步,随着探索自然、认知社会的触角不断深入,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需要发掘传统文化宝藏,汲取更多的智慧和精神力量,来进行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从而获取成功。传统文化经典很多,就存在一个轻重缓急和选择的问题,不赞成搞什么百种或50种,
南方夫子言偃(前506-前443年),字子游,亦称言游、叔氏,春秋末年吴地常熟人。言偃把儒家文化带到江南,对中国文化格局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一洗其陋而归于儒,其功不在泰伯下”,从此确立了江南文化“尚文”的基本走向。言偃对常熟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常熟有很多言偃遗迹,言子墓在常熟城内虞山东岭,经历代修缮,保存完好。城内东言
本书系《书法家文化修养系列丛书》之一。《庄子全解》包罗万象,对宇宙大道、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生命的价值、道德的标准等,都有详细的论述。内容广博而不散杂,自始至终都围绕一套哲学观点来阐述自然、生命、政治和社会。作为道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庄子的思想和老子的思想一起并称为“老庄思想”。和儒家、墨家形成鼎足之势,影响了中国文化两
《周易》一书于古代原为卜筮之用,儒家则据此书发挥中庸思想,这样,便将有迷信成份的阴阳家筮法,予以更张,变成依《周易》象数来发挥儒家的哲学。这样一来,《周易》便脱离了阴阳家的占筮,提高成为由筮辞发展哲理,并由哲理来推断事理。 于《春秋?左传》中,有春秋时代(公元前770至403年)的占筮十三则,由这些占例,即可知其占验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