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便成了四书之一,是讨论古代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让百姓仁爱敦睦、明理向善。全书分上中下三篇,全新注析解读,从普通读者视角出发;与实际生活结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的教科书。本书图文并茂
本书作者从物化入手,齐同地看待万事万物,从而洞悉事物生成变化的方式,试图窥见其中蕴藏的世界的秘密,并让我更加接近一个真实的庄子。
庄子研究与古典文学评论
本书主要是依据《老子》帛书本和汉简本,辨析《老子》原书的形态和主要思想,如“上德不德”“无为”等概念,从而对唐玄宗的老子注疏给予反驳。全书包括十四篇论文,之前发表在《弘道》杂志、《中州学刊》、《光明日报》(国学版块)等。《老子》,战国竹简本、秦至汉初帛书本和各种今传本,其间歧异特多,作者以简本、帛本互证,按自己的理解重
庄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主义的主要初创者,其哲学观点早于西方哲学200多年,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辩证法系统核心内容建设者之一。庄子提出的“人与自然”的应用哲学关系表现为批判精神;“人与社会”的关系表现为价值重塑、应用实践;“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守弱贵柔与智慧辩证。本书是依据《庄子.杂篇》中的十一篇文章,按照“导论、原文
从《逍遥游》、《齐物论》到《天下》篇,“物”一直是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本书借助中西哲学会通的视域,从《天下》篇的物论入手,由物判别诸家思想,进而揭示庄子物论中关于人与己、人与他者、人与物、物与物,以及万物与道的多重多样的关系,澄明庄子对个体性的证成路径。被视为先秦学术思想总论的《天下》篇,是理解诸子思想特别是老庄思
书稿提出荀子是主张“性朴”论而非“性恶”论,性恶是荀子后学的主张。作者通过文本分析,出示大量证据表明荀子其实主张“性朴论”。《荀子·礼论》的名言“性者,本始材朴”是性朴论的再明确不过的表述。在汉代董仲舒以前,没有任何思想家提到荀子性恶的说法。从“性朴论”?
《道德经》是中华民族传统智慧的结晶,习近平早在主政浙江期间就引用《道德经》中的名句“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2013年3月,习近平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指出,领导者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治大国如烹小鲜”也是出自老子《道德经》,其内涵就是简约治国。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智慧,并把其推陈出新,形
《周易》既是占筮之书,也是西周建国的历史记录。由于屏蔽了一些关键信息,使得《周易》记载的西周建国史若隐若现、扑朔迷离。但《周易》在每一卦中都设置了解开此卦的信息密码。本书以这些信息密码与《尚书》《周礼》《仪礼》《礼记》《诗经》《国语》《史记》乃至《竹书纪年》等文献相互参证,把《周易》记载的从古公亶父迁岐至周公东征百年间
本书将《论语》的理论框架比作一棵树,将“仁德”“学习”“政治”“孝悌”“礼乐”“君子”六个方面与树的不同部位相对应,利用思想背景解读文本,利用文化背景提升思辨能力,让《论语》不再“难读”“难背”“难讲”,提升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提升师生国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