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作者围绕博物馆及博物馆学方面多年的研究心得和成果。作者从博物馆学、教育学、人类学、艺术学、设计学等角度入手,以博物馆展览策划、博物馆与旅游、博物馆公共教育、博物馆观众研究以及艺术批评等内容为题写作了相关文章,通过近几年来学科交叉的视野审视博物馆的发展动向。作者的研究亦涉及国外博物馆学,并在书中介绍了其发展历程
本书内容包括:事业发展篇;专题报告篇;实践案例篇。具体内容包括:党中央高度重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革命文物工作协同管理体系的形成;2019-2021年革命文物与革命纪念馆业务发展;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百年党史;革命文物服务高校立德树人思想政治工作;学术能力建设驱动革命纪念馆高质量发展;数字化建设提升革命纪念馆综合能级等。
本书精选12张包含浦东、陆家嘴、外滩、豫园等建筑风貌的照片,图文并茂,简要而生动地纪录了上海的“老建筑”“新风貌”,是不可多得的既具欣赏价值和留念的图像,以飨读者。明信片除作为一种传递消息的工具外,本身亦兼具极高的欣赏价值及纪录历史的功能。随着大众对文化和历史的兴趣日益浓厚,明信片已成为不少游客、收藏者搜集的重点对象。
本书共两篇,内容包括:世界博物馆建筑综观、城市与博物馆、漫谈博物馆、博物馆求真的精神、漫谈博物馆建筑、博物馆建筑的规划、博物馆建筑的分期建设等。
《博物馆思考录》按内容分为上下编,共八章,分别从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社会发展、城市文化、改善民生、社会教育的关系,及博物馆在文化生态环境净化、文化生活质量提升、文化交流合作创新、文化公共权益保障等方面的使命进行探讨。当今,博物馆已经从早期的收藏、保护、展示珍品的场所,演变为跨越人文和科技等领域,通过满足大众的文化知识需求
本书为“天津博物馆论丛”系列丛书中的一本。主要包括文物学研究、博物馆学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历史学研究四个部分,汇总了文博界相关研究人员就博物馆展览、博物馆教育、博物馆新技术、博物馆藏品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问题的新思考。
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向世界推介中国博物馆优秀学术成果,阐释和传播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博物馆文化,由中国博物馆协会主持、中国博物馆协会组织出版代表中国博物馆学术水平、反映中国博物馆学术前沿、传播当代中国博物馆价值观的中国博物馆管理与研究著作。中国博物馆协会基于中国博物馆不断的探索实践,总结
语言和文字是我们日常学习中最为常用的符号系统,其产生是人类的一大创举和文明标志。我们生活着的世界,不仅只有抽象的符号,还有感性的质料,而后者是能被感觉直接经验到的,且先于任何符号出现在我们活生生的经验中。技术时代生活的普遍电子化,使我们周遭正加速虚拟化,而我们置身的现实世界,却一如既往由琳琅满目的有形物质所形构。当前还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走进莫斯科普希金博物馆、莫斯科普希金博物馆是什么、莫斯科普希金博物馆有什么,共三部分。具体包括:公众的艺术课堂、世界艺术的“宝藏盒”、历史的见证者、首屈一指的印象派画廊、文化交流的桥梁等。
本书内容包括:陈列与展览;服务于教育;征集与保管;研究与交流;管理与建设;大事记。具体内容包括:发掘遗产价值弘扬家国文化:“齐家——明清以来人物画中的家族生活与信仰”展览纪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