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是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而作,致力于弘扬正确的二战史观,构筑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与时代特色的二战史话语叙事。本书考察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崩溃、战争爆发到法西斯投降、国际秩序重塑的历史进程,论述东方主战场、欧洲战场、太平洋战场、大西洋战场、北非地中海战场的作用以及诸战场之
本书通过研究18世纪中期之后风靡于欧洲学界的“美洲退化论”来展现出启蒙运动时期欧洲对美洲负面形象的构建。“美洲退化论”存在一个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其主要代表人物为布丰、德波、雷纳尔和罗伯逊等人。他们站在欧洲中心主义的立场上用“美洲退化”解释了新大陆与旧世界相比呈现出来的差异性,树立起一个与文明欧洲对立的野蛮“他者”的形象
历史进入20世纪,传统殖民帝国不愿放弃既得利益,新兴强国希望全球版图重新洗牌,一轮又一轮的军备竞赛让两个阵营滑向战争的边缘,双方都希望用一场战争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矛盾,最终爆发了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是一场疯狂的、规模空前的战争,摧毁了四个帝国,造成数百万人丧生,并产生了深远的全球性影响,乃至一个多世
本书聚焦于古代马其顿的起源、历史与文化演进,重新审视了这一在希腊史乃至世界史上意义深远的族群国家。作者深入探讨了该地区的土地、语言、信仰、风俗、政制等一系列问题,梳理了马其顿自肇基至亚历山大大帝征服的漫长历程。在浓墨重彩的腓力二世与亚历山大大帝篇章之余,马其顿社会中的统治者与普通民众之间的互动与联系也以全景式的面貌鲜活
元首政治是罗马帝国时期独特的政体形式。赫洛迪安的《罗马帝国史》是记载塞维鲁王朝诸元首言行的重要资料。本书以赫洛迪安《罗马帝国史》为考察中心,系统梳理并剖析赫洛迪安笔下的帝国治理,揭示罗马元首政治的本质特征。 公元二世纪末、三世纪初的罗马元首政治建立在元老院权力不断削弱、元首权力高度集中的基础之上。军队是这一时期元首最重
工业革命之前,农业是各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为国家社会稳定、文化繁荣和边境安宁的保障,更是维系专制国家统治的重要条件。18世纪之前,俄国农业十分落后,虽然三轮耕作制度已逐渐普及,但铁制农具使用率非常低,无机肥料并未推广,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即便如此,俄国粮食仍大量出口国外。从19世纪初开始,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逐渐普及,
《全球史评论》是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类连续出版物,专门为全球史研究提供交流平台的学术性论文集。我国著名世界史专家齐世荣教授和美国世界史学会前主席、《世界历史杂志》(JournalofWorldHistory)主编、夏威夷大学历史系教授、国际著名全球史专家杰里·本特利(JerryH.Bentley)教授担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其热度持续不减,但是在西班牙,《三国演义》的传播与译介尚处于起步阶段。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三国演义》现有西班牙语译本的翻译、出版模式,从生态类、物质类、历史类、社会类和语言类文化负载词五个层面,结合《三国演义》西译本中的翻译实例归纳总结其翻译策略、文化转换问题,以其在西班牙的传播接受
本书坚持唯物史观,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指导,全面、均衡地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围绕时代主题,叙述影响当代世界历史发展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兼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情况;在叙述战后国际政治激烈变化的同时,歌颂人类在社会、经济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揭示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历史;通过典型事例,
第一部分是第1、2、3章,主要是聚焦波斯和波斯与希腊之间的关系,分析战争的起源,认为波斯地方管理的松弛、地方矛盾的复杂、波斯对希腊半岛内部的干预是希波之间发生战争的主要原因。第二部分包括第4-10、合计7章,主要从军事的角度分析战争的胜负和主要战役的历史地位,展示了历史现实中的希波战争的真实面貌。第三部分包括最后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