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霸权之前》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珍妮特·L.阿布-卢格霍德的代表作,也是一部全球史经典。本书描述了早期世界体系的兴起过程,该体系形成于12世纪末期,至14世纪最初几十年臻于*峰,涵盖了从西北欧至中国的广阔区域。它重新整合了一套相当复杂的、环环相扣的子系统,包括欧洲、中东和亚洲。作者认为,这三个地区表现出
理解感官对于理解中世纪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在这一时期的思想架构和文化实践的发展中,对诸感官的理论探讨和实际运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漫长的中世纪千年里,人们对于感官的认知与如今并不相同:例如,言说就被认为是嘴巴的感官之一;视觉和听觉并不总是最主要的感官;对于医学界来说,味觉更具有决定性……感
10571453年,从杜卡斯王朝时期到君士坦丁堡陷落,随着物质基础的瓦解、军事体制的崩坏、政治体制的崩溃、精神家园的丧失,拜占庭帝国走向了衰亡。本书深度探讨了这一时期的拜占庭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由上下两编组成。上编为皇帝列传,以王朝和帝王为序,叙述拜占庭帝国衰亡期的五个正统王朝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的历史。下编为
在欧洲中古史视阈中,拜占庭帝国无疑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努力克服西欧中心论西欧模式说的影响,将拜占庭帝国史的研究置于整个欧洲地中海中古世界的大背景中,以拜占庭帝国国家为主要对象,从各种权力集于一身的皇帝及其王朝入手,到帝国发展的重大事件,突出拜占庭帝国政治秩序形成和发展主线的贯通性。同时涉及社会阶层和民众生活、拜占庭文化
本书系统地梳理了1204年到1461年拜占庭帝国历史上的非正统王朝和流亡王朝的历史。上编君主列传,按时间顺序叙述后期的王朝面临着中央集权制瓦解、统治者更重视个人和家族利益而非帝国的共同利益等相同的问题,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拜占庭帝国的衰亡。下编为拜占庭帝国的文化遗产,分钱币、文化、科学技术、史学、神学等几个专题介绍了拜
6101057年是拜占庭帝国的振兴时期,军区制改革、农业经济的发展、修道制度的完善,以及与中国深入的经济文化交流等,构成了这一时期的宏阔主题。本书则深度探讨了这一时期的拜占庭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由上下两编组成。上编为皇帝列传,详述了伊拉克略王朝、伊苏里亚王朝、阿莫里王朝以及马其顿王朝的各位皇帝及生平事迹;下编则从军
查士丁尼一世是古典时代晚期最后一位被冠以大帝称号的东罗马皇帝,他和他那一代能臣武将又被称为最后的罗马人。他出身边陲行省伊利里亚的一个穷苦农民家庭,却倚靠叔父的从军背景,早早进入了君士坦丁堡的权利中枢,四十岁便加冕成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他充实了帝国的国库,拔擢了两位不世出的军事天才:百战名将贝利萨留和宦官将军纳尔赛斯,花
1453年5月,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陷,是世界历史中的一件大事。它不仅代表着拜占庭千年帝国的落幕,新兴伊斯兰强权的崛起,更为欧洲、近东带来了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深刻变化,甚至一度被作为中世纪结束的标志之一。在长达7周的战役中,双方不论民族、信仰,均表现出惊人的英雄气节与坚韧,荡气回肠,令人动容。英国
公元330年5月11日,随着新罗马君士坦丁堡都城的正式建成,拜占庭帝国辉煌的历史拉开帷幕。西方世界曾对拜占庭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将其与堕落、粗俗或奢华联系在一起。但事实上,拜占庭帝国一度成功地重新征服西欧,与波斯人、斯拉夫人和奥斯曼人对抗,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中国发展商业关系,青睐非凡的科学和艺术的进步,同时延续了希
中世纪不是一片黑暗,而是一个多姿多彩的时代。中世纪是理解古今之变和中西之别zui好的思想试炼场。继《西方史纲》《罗马史纲》之后,李筠再次变换写作构思和手法,以20年的学术功底,精心为读者建造了一座异彩纷呈的中世纪博物馆。走进这座新颖的博物馆,维京人骑士女巫炼金术黑死病迎面袭来,李筠用这些zui典型也zui有趣的中世纪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