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昆曲源流的前世今生为研究主线,通过对近代湘昆的流传、湖南昆曲的发现、昆曲训练班的筹办、成立、招生、演出的情形、训练班发掘者与主要教师的情况,以及以雷子文为代表的训练班学员的艺术与人生道路等问题进行考察和梳理,由此勾勒出二十世纪以来昆曲在中华大地、湖湘地域传承的轨迹,并以训练班学员所传承的特色剧目为基础,探究湘昆独
本书对河南坠子襄河道流派的起源、界定、发展壮大、演变历程等进行了系统而又细致的研究,尤其对河南坠子襄河道流派的代表人物的生平以及代表作品进行了整理与分析,对保存地方文化和丰富襄阳地域艺术有一定的意义。
该志书由综述、大事年表、剧目、面具、表演、音乐、陈设造型、机构、人物传记、学术动态等十个专题构成,力图藉此全面反映恩施傩戏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可供戏曲理论和民间文学研究者参考。
王馗主编的《戏曲研究(第103辑)》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主办,创办于1957年,1980年复刊,是当代戏剧史上创办*早的学术杂志之一。《戏曲研究》自创刊起,坚持继承与发扬中国艺术研究院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术传统,坚持严谨朴实的学风,努力把刊物办成高水准、专业性强的学术刊物。《戏曲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文化界具有相
王安葵、冯俊杰主编的《中华戏曲(第53辑)》是中国戏曲学会、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同人刊物。刊物以戏曲文物研究为特色,以戏曲史、戏曲理论研究为核心内容。共收录*戏曲研究论文二十余篇,包括戏曲文物、文献资料的发掘、整理和研究;戏曲与民俗、宗教等关系及仪式剧研究;高层次的戏曲理论、戏曲美学研究;少数民族戏剧研
湘剧是湖南地方大戏的代表性剧种,历史悠久。其剧目、声腔、表演均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为了传承艺术前辈的精品剧目,我们在数以百计的折子戏中精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一批剧目,如《琵琶上路》、《打猎回书》、《抢伞》、《拜月》等,编辑一套《湘剧教学剧目精选》。它包括了剧目内容、发展历史、声腔、调度、艺术特色等。本着对湘剧前辈艺术家表现风
本书从十六世纪初叶昆腔产时魏良辅等昆腔流派和梁辰鱼《浣纱记》写起,取演出视角述昆剧史,把昆剧萌芽后在传播、发展过程中的创作演出特点、影响、成就及期间的演变一一道来,具体显现家庭戏班与民间职业戏班的消长,辨析折子戏称雄时期与昆剧艺术体系形成之关系,强调伶工作为艺术家在历史上的劳绩及近代戏班辗转演出的贡献,特别写到文全福班
曲学(第五卷)
苏珊洛里?帕克斯于2002年凭借她的《强者/弱者》获得普利策戏剧奖,成为美国戏剧界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黑人女性。通过细读帕克斯的戏剧作品,本书选择了帕克主要的六部戏剧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历史剧(《第三世界中不可觉察的易变性》、《全世界最后一个黑人之死》),“红字戏剧”(《在血中》、《去他的A》),“林肯戏剧”(《美国戏剧》、
固本与开新是黄梅戏走向成熟、步入辉煌的重要原因,也是黄梅戏的优良传统。本书第一部分从现代化进程、非遗保护、“戏改”进程等角度并从理论上详述了新时期黄梅戏现代化探索的相关背景;第二部分探讨了黄梅戏的固本和开新及其二者之关系:固本和开新就是人们常说的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他们是黄梅戏发展壮大的两翼,任何一翼折断,都会直接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