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讲说《论语》精义,“别出心裁”说透人生大智慧。书中对《论语》二十篇的每一段原文,都做了详细而又生动的讲述。不仅有篇章结构、段落联结上的提示,而且有原文义旨以及所涉人文掌故的阐发。尤为新颖的是,作者将对原文的串讲撮编为一个个历史故事,蕴意深邃而妙趣横生,这在众多的《论语》章疏中是别具一格的。
《论语》是儒家学派具有奠基性和代表性的作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全书共20篇、492章,集中表述了孔子在思想政治、哲学文化、伦理道德、教育修身等领域的主张和学说,宋代起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吴先生整合老庄哲学及禅宗思想,把易经卦爻中的负面含义转化为趋吉避凶的应变之道;性地以“诚”代阳爻、以“谦”代阴爻,融会贯通国学与现代心理学、领导学、管理学等,使大易哲学成为大众随时随境可用的日常精进、处世应变的智慧。
少年读易经:《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和谐辨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少年读大学、中庸:《大学》和《中庸》是儒家的两部重要经典,但细细品味,两者立论的层次是大学中庸不同的。大学是“诚之者”的君子之学,中庸是“诚者”的圣人之道。少年读礼记:《礼记》是一部秦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吕氏春秋》主要以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为主,同时又汇集了墨、法、兵等学派的学说,成为当时秦国统一天下
《孔子家语》是中国古代记述孔子思想和生平的著作,其内容是自汉朝以前到汉朝早期不断编纂而成,后来王肃对其进行整理,凡二十七卷,现存十卷。
书稿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讨论儒家伦理与杜威的伦理学对西方个人主义意识形态的挑战。安乐哲教授从爱默生、詹姆斯、米德等人的思想切入对自我的本质的讨论,并进入对杜威自我观念的探究。第二部门讨论了杜威和孔子在宗教方面的思想。安乐哲教授提及杜威的母亲是位虔诚的基督徒,而杜威则在35岁时停止了去教堂。杜威以自己的方式来理解宗教和上帝
探讨古典儒学如何从早期礼乐文明的母体孕育发展,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工程。虽然学界在此方面已经硕果累累,但是关于古典儒学众多重要观念的形成和演变,仍然有待更多具体而微的追根溯源研究。而且由于周代礼乐文化本是宗教、伦理、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的混融系统,仅靠单一的哲学研究难以有真正的突破。本书运用将语文学与哲学、宗教、文学
本书是一位美国儒者罗思文教授四十多年来研究、讲授《论语》的心得。 罗思文教授认为《论语》最重要的本质,不是作为一本儒家哲学开宗立派的哲学经典,去探索哲学之"道";相反,《论语》恰恰是要人抛弃纯粹的思辨、理论和教条,而是通过人生的实践来获得真正的知、理和道。《论语》是一本人生指南,但绝非千篇一律、万人
《儒家文学史纲》先以绪论与导论两部分内容,明确儒学、儒学审美理论以及中国文学三者之界定;其中导论部分,分别从儒学的审美德性论、审美活动论以及审美教化论等三个层次来概述儒家的文学理论与思想,这是书稿梳理中国文学史的理论基础,亦是中国文学史或明或暗所呈现出来的美学面貌。与学界“三古七段”的文学史时代断限划分不同,此书将整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