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藏》(精华编)在中国古籍编纂史上首次将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及海外文献萃为一编,并全面整理。传世文献收录先秦至清末有代表性的、重要的儒家经典和反映儒家思想、体现儒家经世做人原则的典籍。出土文献主要收录近代以来出土的儒学典籍。海外文献收录日、韩、越三国存世的重要儒学文献。采用最能代表儒家学术观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按部、
本书对近200年以来的《中庸》英译本进行梳理和分析,探究译本发生发展原因、译本翻译特色及其他相关因素,分析《中庸》在英语世界的传播脉络,同时结合专业读者及普通读者反馈、出版社发行情况等进行分析,探讨其在英语世界的接受状况。
本书从儒学是什么、为什么研究儒学、儒学研究的方法、儒学的变迁、儒学的重要问题等六个方面,系统地讲述了自孔子至清末两千五百年来儒学的起源、变迁、继承、演化和影响,并条分缕析地介绍了儒学的重要流派、代表人物。需要说明的是,本书以梁启超在清华国学院讲课稿为底本,其语言通俗易懂,深刻全面,是读者了解儒家哲学和中国文化不可不读的
本辑收集论文21篇,依本书体例分为七个方面:儒藏讲坛、专人专书、校勘辨正、儒学新论、国际儒学、文史论丛、书评。在具体内容上,有阐述日本学者在“万世一系”的天皇体制下和日本的风土空间中吸收与转化中国儒学的复杂心态,特别是日本阳明学者对阳明学的受容与转化、日本孟子学与中国孟子学之间的增减与对立关系;有多位作者考镜源流,重在
《易经》是中国最古老、最权威、最著名的一部思想经典,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被称为“群经之首”。它是儒、道、墨、法、兵等诸子百家思想的重要来源,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基于此,本书选取“乾、坤”“比、离”“履、谦”“夬、革”“临、节”十个卦,每两卦一组,分五讲,深刻阐释卦义,引经据典,援引实例,说理通俗易懂,论述了中国自古以
本书是作者对《论语》的解读和阐述,全书分为三讲,主要围绕“什么是君子”“君子人格的特征”“君子人格的养成”来阐述。作者遵循孔子的思想轨迹去领略君子人格的构建,将深奥的道理贯穿在古人的平凡生活中,举例丰富,
《从〈大学〉看修身之道》依循《大学》“三纲领”“八条目”的论述思路,系统阐述了修身的内在意涵、方式方法、进程步骤以及当代意义。作者借用《说文解字》的相关字词解析,注重从“字”的角度引申敷衍,对《大学》所述
《礼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是儒家经典之一,既记述礼仪制度,又论述关于礼的理论及其伦理道德、学术思想。本书稿对《礼记》进行分析与解读,分为“《礼记》是中华礼仪文化的百科全书”“礼具有‘惊天地,
本书稿从启蒙教育的角度,分析了《三字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及当代价值。全书共五讲,先从启蒙教育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重要性讲起,引入《三字经》在古代启蒙教育中的地位,阐述《三字经》如何通过极简练的语言讲
《中庸》是“四书”中颇具理论深度的著作,对孔子的“中庸之道”作了深刻、系统、透彻的学理阐述。本书分为四讲,从《中庸》的内容梗概、“中庸”的内涵、“中庸”的道德情操和准则、“中庸”的处世方式几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