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黄帝内经素问》的校注本,内容设有提要(针对每一篇)、原文、校勘、注释、按语几项。书后附录《素问遗篇》即《刺法论》《本病论》两篇。
本书系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晚年《金匮要略》讲课的“完全现场”,是在2008年出版的《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基础上,加入日本弟子的录音,进行逐条增补,使冯世纶教授的录音能够完全还原,从而做到中日合璧,完整再现胡老的学术思想。全书稿按照《金匮要略》原文的顺序,将胡老对原文的讲解依次道来。
参编本书的专家教授与中青年才俊,将自己多年来研究仲景书之理论心得、临床经验撰写成专题论文,编入本集。这些论文有四个特点:一是学术层次高,二是年龄跨度大,三是参编单位多,四是内容丰富而切合实用。本集分为四章:第一章为方药基础思辨录,该章分为五节,即为医之道、传承典籍、审病辨证、平脉辨舌、治病法则等思辨。第二章为经方运用思
本书内容包括:哲学基础、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学说、体质、病因、病机、养生、防治及康复原则。
本书分为八个部分:绪言、第一章养生、第二章阴阳五行、第三章脏象、第四章经络、第五章病机、第六章病证、第七章诊法、第八章论治。除“绪言”外,每一章分为三节:概述、原文精选研究和小结。《黄帝内经》既包含了中医的系统理论,又有很多临证用方的具体内容,是学习和研究中医的重中之重。
本书以类方图、类方码、方剂码、原文码等方式将《伤寒杂病论》原文方剂进行排序,并用excel数据处理,归类归纳,鉴别对比,使原文易于学习和理解,结合现代编码思路,以码代替其适应证、加减法。
本书试图以条文为依据,“分解”“重构”“整合”《伤寒杂病论》,上篇先阐释“伤寒”基本概念和认识,接着论述了两套辨证体系;中篇提炼《伤寒论》精华,提出“二旦六经辨证”体系;下篇在解构的基础上整合《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条文,将外感病与杂病两部分有机结合,对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进行整合,从而将“六经辨证”拓展为“十二经辨证”
本书主要以2015-2018年王鸿度教授对卓越中医师班、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针灸学》《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等课程的授课实况录音及视频,融合了近15年跟师笔记等为蓝本进行整理。内容主要包括:导论、经络学说、阴升阳降论、标本根结、腧穴定位、特定穴、五腧穴、练针与练神、针刺技术、十四经络系统及其腧穴、杂论并附王鸿度教授
《黄帝内经·素问》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是中医养生的本源之书。《上古天真论》是《黄帝内经·素问》的开篇文章,论述了上古圣人养生祛病的指导原则,阐述了人的生命活动发展的总规律,是中医基础理论入门的篇章。作者通过对现代医学知识的总结与思考,结合对相关典籍的理解,对《上古天真论》进行逐字注解并展开论述
本书稿将《伤寒论》通俗化、口语化。通过比拟、讲故事,对《伤寒论》的理论进行了梳理,并通过临床实际案例,讲述《伤寒论》临床运用的思路和方法,展示伤寒论的临床指导价值。本书共5讲,第1-4讲讲述《伤寒论》中的诊病、辨证、治法、用方、用药、注意事项、调护及方证辨识等知识;第5讲以临床案例为例,讲述《伤寒论》经方的使用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