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是一部重要的先秦典籍,以具丰富的内容、深刻的哲理、汪洋恣肆的文风,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本书选取了《庄子》中有代表性的文章,对其做了注释,便于阅读。对所选文章,有题解、文化史拓展,文学史链接、集评等内容,对把握《庄子》的思想,有很大帮助。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若干弟子言行的经典。因此《论语》旧注本之多,解释之歧异,它书罕能与之相匹。今人又有各种现代语体文的注译本不断问世,且加之以各种阐释,愈见纷繁。为适应本书在大学课堂上讲读经典文本的需要,本编采用了集几种重要的旧注为主,问之以少量今人之解释为辅的方法,编者自己只极少地对个别的注释表示看法,也尽量少
本书主题是中国的“自然”思想,继续老子学集刊第二辑,对中国哲学尤其是道家的“自然”思想进行探讨,共收录21篇文章。内容涉及“自然”思想通论、早期的“自然”、从中古到近代的“自然”、老学传播和研究四个方面的内容,具体阐述老庄、黄老道家、《老子指归》、郭象等的“自然”观念。并进一步探讨《老子》的全球化和新老学的成立等问题。
本书着重从儒学作为一种形上义理体系与社会信仰系统之关系入手,来揭示教化儒学的思想和文化内涵。认为儒学作为一种形上学,与中国古代社会的信仰系统具有一种“同途而殊归”的内在关联性,这使它能够既保持自身作为一种哲学义理体系的独立性特质,同时又能够切合、转化、升华和引领社会和民众精神生活,具有不同于一般宗教的普泛的教化意义。在
本书由《易象通说》《象传通义》《周易的启示》《周易臆说》《周易美学浅探》五个部分构成,文中提出了“卦象思维”的概念,这种“卦象思维”正是“观象玩辞”的思维过程,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完美融合的过程。《易象通说》按通行本《周易》卦序分别对六十四卦卦爻象进行阐释,旁征博引,时出新意。《象传通义》是对《象传》的阐发,教人观象得
《童溪易传》的心性之说是与天道贯通的,人之所以能够解读、建构关于天道的认知,是因为人具有充足的心性资源。王宗传通过对人的本体之心的肯定,建立人的道德生命的优选价值根基,与孟子的思想结合,将道德伦理上推至天地之理,道德之心进而上升为创化万物的本源头。王宗传的“吾心即《易》,《易》即吾心”,通过道德主体的工夫修养,将道德本
虞翻,字仲翔,汉末有名经学家,集两汉象数易学之大成,影响后世广泛而深远。撰有《周易注》,后逐渐亡佚。清儒孙堂博采唐李鼎柞《周易集解》、陆德明《经典释文》及其他典籍,裒辑考辨成虞翻《周易注》十卷、《附录》一卷,是虞翻《周易注》裒辑考辨集大成之作,为研究虞氏易学的重要文献。在经学的语境下,虞翻重新诠释了《易》,指出《易》为
本书介绍了我国著名思想家孔子的生平和主要思想。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战国中期,正当中国历史大一统格局定局前夜,群雄逐鹿,百家争鸣,时人心中谜团百结:血流漂杵、白骨盈野的战争何时终了?历史将走向何处?人性和文化将有何种变迁?本书忠实再现了七十二位王侯、九十四位将相的纵横捭阖、生死荣辱,及众多士人、刺客、隐士非同凡响的行迹,呈现了一部全息互动的百年战国史,也展现了思想与历史的微妙互动,历史
《道德经》为春秋时老子所作,是道家开山立派的经典,更是中华文明的智慧源泉。《道德经》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更指出了处世的方略。 本书作者酷爱生命哲学,尤其对《道德经》有着独到的心解,把《道德经》视为人类生命路线的导航,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柢。本书收录录了《道德经》的原著实录,作者通过对原文进行逐一解读、说文释义,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