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舞曲
本书以老子帛书甲本为《道德经》的原本,基本按照《道德经》分章的习惯进行分章。将“道”理解为我们的人生,在物则为轨迹。“德”则是在人生中符合轨迹的行为。全书分为人生篇、处世篇、价值篇、实现篇四个篇目。
学术界对《老子》“道经”的研究成果比较多,而对于“德经”的研究却尚显匮乏。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以老子“以道观人”、“以道观万物”和“以道统德”的“常道观”为视角,解读《老子》“德经”并参悟其对当下学校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借鉴意义。本书的主要内容,乃以《老子》“德经”中的核心概念,即“自然”与“无为”为基础和主线,详细参证“
《孔子的故事》是中国现代著名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李长之,专门写给青少年的一部通俗读物。作者用通俗而富有情感的笔法讲叙了孔子上下求索的坎坷一生,希望读者看一看孔子在当时是怎样生活着的,以及当时的人是如何看待孔子的。作者用故事的形式,将孔子的生活片段、精神面貌绘声绘色地讲述出来,同时又注重史料的选择与提炼,每一段史料都取舍
《老子学集刊》由老子学研究会主办,面向海内外道家、道教研究者,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老子学、道家、道教展开多方位、多视角的探讨,明道立德,法真贵朴。每年出版一辑,每辑有一主题。《老子学集刊》第四辑,以“道”为主题,对中国哲学尤其是道家的“道”进行探讨,共收录27名中国哲学学者如陈鼓应、王中江、贡华南、唐君毅、牟钟鉴、蒙
《中国儒学》由中华孔子学会主办,承什刹海书院协助,立足于学会,面向海内外,广泛联合儒学研究者,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儒学传统展开全方位的研究和探讨,不断激活其内在的精神和独特的价值,俾之在人类精神生活和文明的重建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庄学研究》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共蒙城县委、县人大、县政府等单位共同组织编撰的专业学术集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地共建国家智库平台,集中推出当前国内外庄学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本刊深入挖掘庄学思想内涵,分析庄学的源流与特性,探究庄学思想对新时代中国
昔在元圣,强着玄言。权舆真宗,启迪来裔。遗文诚在,精义颇乖。撮其指归,虽蜀严而犹病;摘其章句,自河公而或略。其余浸微,固不足数。则我玄元妙旨,岂其将坠?朕诚寡薄,尝感斯文。猥承有后之庆,恐失无为之理。每因清宴,辄叩玄关。随所意得,遂为笺注。岂成一家之说,但备遗阙之文。今兹绝笔,是询于众。公卿臣庶、道释二门,有能起予,类
中华文化从伏羲画卦开始,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个境界不是想象的概念,而是真实修行过程中体证的真相。以今天儒、墨、道、法、医、兵等各家分开的观点,不能准确地理解《大学》,尤其是不能全面准确地理解《大学》的天人合一境界。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能于艰难困苦之中存亡继绝,延绵至今,成为世界上幸存的不曾断绝的文明,这还得从思想文化的根源上找原因。先秦的源头活水应当也必须追溯,只有追根溯源,才能抛开迷雾,重新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了解祖先设计之初的真正用意。“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往圣先贤的设计经过时间的淘洗检验,为我们定下了“法自然,重道德”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