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学研究》深入挖掘庄学思想内涵,分析庄子思想的整体内容及其内在联系、逻辑结构,探究庄学的源流与特性。本辑是第3期,从不同的视角探讨了庄子的处世之道、养生之道及治世之道,辨析了“新子学”的时代价值,阐释庄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如“言意之辨”“天机”“在宥”等,探析庄子思想的现代生机,并使之与当代社会相结合,阐述其对当今社
孔子以一介布衣出身如何能成为一代圣人? 为何要周游列国?又有哪些奇特的遭遇? 孔子有哪些特殊的才能?为何能吸引大批学生追随? 孔子说:“我十五岁便立志向学;三十岁时,便能坚持所学毫不动摇。四十岁时,行为处世已经没有不明白之处。五十岁时知天命,不怨天,不尤人。六十岁
本书从《道德经》是一部以“道法自然”为公理性假设且具有严密逻辑的哲学著作的视角,对对什么是“道”,如何认识“道”的本质特征(“无”),如何认识并遵从“道”之“无‘为’”与“无‘不为’”准则,如何认识并纠正“不道”等人为行为等问题进行了分析;阐释了《道德经》的自然宇宙观、社会系统思想、认识规律的方法论;讨论了《道德经》的
本书为学术专著,深入探究了“中道论”这一儒家哲学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书中追溯“中”这一儒家哲学重要概念的起源和历史发展,讨论了“中道论”的哲学内涵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分析了其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影响,以及它与当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多方面的相关性。书中还对“中道”思维方式与典型的西方传
在厦大召开的“社会儒学与儒学的多元开展”全国学术研讨会,与会者阵容豪华,包括长江学者杨国荣教授、任剑涛教授,泰山学者黄玉顺教授等26人。大家围绕会议主题即社会儒学概念,提交了相关论文,现集结成本文集。书稿主要研究和阐述何为儒学、儒学的内核及其多重向度、社会儒学概念阐释、社会儒学的三重向度等问题。
《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儒家类著作,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孔子家语正印》书前有明代状元文震孟所撰序言,由明代翰林顾锡畴注释,孔贞运评林。书中有木刻版画二十幅,是明代版画精品。
《国学礼乐录(套装上下册)》共二十卷,辑录并描绘了礼乐图谱、舞佾图、石鼓音训、祭酒司业题名等等,辑录了儒家的礼乐文化。《国学礼乐录(套装上下册)》为清康熙五十八年国子监刊本。《国学礼乐录(套装上下册)》内共有六十幅木刻版画,形象地再现了清代儒家的礼乐制度。
该书乃顾立雅研究申子二十年的经典之作,始于《申子》文本辑佚、校勘、训诂及英译,后又辨正阐发其义理。鉴于古史论断之误及清人辑佚之失,顾立雅考证《申子》文本流传史与可靠性,分为原书引文与言论引述,考定27则佚文。这27则佚文,堪称目前《申子》之*本。 该书强调申不害概念思想之独出机杼及于中国历史之举足轻重。鉴于郑之贱臣与韩
先秦哲学-研究作者,起也。“作”有兴起、创新之义,但孔子却讲“述而不作”。是“述”还是“作”,构成了中国古代思想中围绕“创作”“人为”观念展开的一场历史悠久的论辩。“述作之辩”不仅是哲学层面上自然与文化关系的呈现,其核心在于大变革时代人们对新制度——中央集权帝国——合理性的阐释,体现出“创新”为中国历史进程带来的文化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