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蒋绍愚教授在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开设唐诗语言研究课讲义的基础上写成的。唐诗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它虽然是一千多年前的创作,但直至今日,它还给我们艺术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陶冶。可以说,要了解中国的文化,要了解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情操,都不能不读唐诗。本书分别从格律、词汇、句法和修辞四个方面对唐诗的语言进行了全面探讨,主要致
本书是著名俄苏文学专家程正民教授多年教学实践和积累的成果之作。他从跨文化的角度切入,深入解析了以往文论教科书或文艺评论中不被重视的小说构成因素小说的场面、声调、色彩、时空及民俗等,尤其从中俄小说中的典型章节出发,另辟蹊径,具体而微地阐释了上述要素在探索小说的诗意方面所发挥的独特作用。 本书的写作方式摆脱了课堂教学的条框
中国古代散文,是最具中国文化特征的文学体裁。近年来,散文研究呈快速发展的态势,研究队伍不断扩大,形成多个研究中心,优秀成果成批涌现。河北大学文学院与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筹)共同创办的学术集刊《斯文》,以中国古代散文研究为对象,以促进中国古代散文研究发展为目标,努力成为优秀散文研究成果的发表平台。 《斯文》(第十三辑)为中
《杜诗新论》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是以杜甫诗歌为研究对象的专题著作。全书共分六编:思想论、分体论、特征论、比较论、个案论、考释论。分别从诗歌思想、结构、体裁、风格、诗旨到词语考释等方面,对杜诗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基本上形成了一部体系性的著作。本书立足于当下学术对杜甫研究的既有成果,又在某些方面体现了作者较为独到的
本书以“移花接木,催生异彩”为脉络,以翻译文化为着眼点,系统探究新月派译诗文化史—勾勒了新月译者的身份、诗学、文化素养与译诗成就,考了其“选种”“播种”的译诗策略和艺术,观察了新月译诗作为“种子”在中国文学园地里的新生与新变,对比阐述了新月派与同时期社团的译诗文化。本书史料翔实,在新史料发掘的基础上揭示了新月派译诗与文
本书从百年红学史的反思与辨析出发,试图厘清老问题,提出新观点,围绕着红学史上争论最激烈的三大问题加以重新审视和考证,全面深入梳理相关研究史;通过对曹家史料、《石头记》早期抄本、脂批畸批、《懋斋诗抄》等原始文献的重新考察,对相关旧说加以辨析,并作进一步论证;同时紧密结合小说文本,致力于小说主题思想与创作艺术的研究,就其开
《唐诗的读法》是当代诗人西川对唐诗深入解读的力作。他以对历史的深度洞察和诗人的敏锐,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亲临唐诗的创作现场,找回唐诗的真正读法,并对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忽略、被过分赞誉、被误解的唐代人物和事件进行了重新评价和审视。西川的作品为现代人理解和欣赏唐诗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为当代诗歌的创作与阅读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戏曲研究》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于1957年创办的一本学术系列文集,是国内最早创办的戏曲研究集刊文集之一。长期以来,《戏曲研究》秉持严谨、朴实的学术作风,继承并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成为在国内外学术界、文化界具有广泛影响的高水平学术期刊,也是各大图书馆、高等院校,以及各艺术研究所订阅的重要学术文集。第13
《我们能否改变潮水的方向》是青年科幻代表作家陈楸帆的首部科幻评论随笔集,是一个科幻小说家对中国科幻文学现场的亲身观察与思考。“READ单读”章节收录十余篇书评,系列呈现了华语科幻创作图景的多样性亚文类——或然历史写法、推理+科幻、修真+科幻、哲学思辨+科幻、赛博朋克、女性主义科幻......所谓的软科幻/硬科幻之分,实
《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创作源流考论》既是一部综合性理论专著,又是一部特色鲜明的小说断代史。这部专著将1917—1949年间的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看作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整体,在采用纵横建档法建立档案资料库的基础上以中国文论为主、西方文论为辅建构“时空”立体化研究模型,其中“三大板块”——“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基本问题”、“中国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