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面英雄》是神话学大师约瑟夫·坎贝尔享誉世界的代表作,也是他“单一神话”观的奠基之作。坎贝尔历尽多年搜寻阅读了全球各地的神话与宗教故事,将这些故事中的共通的奥秘汇集在几百页的《千面英雄》中,将神话之源轻松显现在世人面前。坎贝尔告诉我们,英雄的旅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阶段。启程:放弃当前的处境,进入历险的领域;启蒙:获
在西方神话和艺术中,维纳斯是个永恒的主题,直到今天依然被人们津津乐道。在这本“维纳斯传”中,作者从维纳斯的诞生讲起,探讨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中身份认同和地位的发展演变,以及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她的形象从西亚诞生,又经塞浦路斯岛传到欧洲,在古希腊罗马文化中得到发扬光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她时而被认为与战争和力量相关,时而又
本书系统介绍了印度自《吠陀本集》(公元前二十世纪或更早)至《往世书》成书时期(约公元三世纪)长达数千年间的神话和精神传统谱系。本书分为三大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了或长或短的神话背景介绍,以及其发源历史、精神谱系、流传故事等,客观还原了印度历史中吠陀时期、史诗时期及其之后各时期的面貌。作者以现代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抛弃个人
本书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带有“神性”的人物、动物、传说等为基本内容,从各类古籍文献中搜罗汇編,通过考订、编纂,总数有约6000条。以辞条的方式呈现,并有拼音和笔画索引,便于读者检索。
独特的山水地貌,孕育了湖口特色的古代文化。湖口县先后被国家文化部和省文化厅命名的戏曲之乡,青阳腔、黄梅戏等七个地方剧种的创作和演出遍及城乡;同时,湖口又是国家文化部授予的“中华诗词之乡”和“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在漫长的岁月磨练中,湖口手工业产品和工艺留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的湖口草龙,起源于
本书是国内学术界首次从认知神话学视角系统探讨古希腊神话宇宙论的专著。全书从神话观、人观、帝国意识形态、文化他者、英雄、城邦、异象、灾难、彼世、妖怪、人神沟通媒介等不同层面,对希腊神话中的宇宙论进行深入而系统的阐释,意在探寻古希腊人关于其在宇宙中地位的神话式思考,为认知范畴的神话学研究。
本书对安多地区文昌神与二郎神造像艺术特征进行梳理,在“多民族文化认同”的视域下,以艺术学为切入点,在人类学、民族学的语境范畴中,重点分析这一地区文昌神与二郎神造像“多元化”的历史原因、社会原因以及对外展示的表象,总结古代中国多民族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相互认同的对话方式,一方面以艺术图像佐证在中国“民族融合”进程中,各民族
本选题是一部国内原创的历史社科选题。作者以原始社会的生产生活为准则,从历法、农业生产等角度,带我们重新理解上古神话背后的原型和本源,比如“月亮上为什么会有兔子?”“刑天的原型是什么?”“女娲补天背后的真相是什么?”等等问题。书中有诸多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如提出“夸父”的原型其实是一棵大树,而“夸父逐日”神话的背后,其实
本书以认知符号学的隐喻理论分析地下考古和地上材料,并以星图模拟辅证,克服以往动物符号研究中“死抠字面意义”和“漫无边际联想”的两难,从天人合一中厘清史前天文学发展和社会文化机制以及两者之间逐渐拓宽的边界,前者朝向实证科学,后者朝向人文哲学。已有研究表明,约10000年前,南稻北粟开启中华农耕文明。农耕文明以天文历法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