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现代大多数作者身份为“职业作家”不同,中国古代作者的身份极为特殊,即他们基本都有一个“官员”的身份。从西方后现代“身份”理论介入中国古代文学活动,研究中国古代作者身份的特殊构成,可以看到作者的这种特殊身份对其创作所产生的影响,从而去重新认识中国古代一些特殊的文学现象,对中国古代文学活动的研究和认识,也能够多一个视角。
在中国这个泱泱农业大国中,广大知识分子与乡村、农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对乡土、大地有着深广的感情。本书通过对大量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分析、研究,探寻知识分子对土地、农民的文化感情及其精神联系,揭示了作家与乡村、农民之间的文化关系及其文学表达方式。论述因为融入了作者自我体验和感情而特具足以称为“风格标记”的抒情性,是此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最终成果。“子集兴替”是对中古学术史上私人学术著述方式由子书转变为文集的概括,并包括后世学者提出的子书与文集在著述性质与体例上具有一致性的诸多学术论断。“子集兴替”自清代学者章学诚始,亦颇受刘师培、余嘉锡、刘咸炘、程千帆等近现代学术大家瞩目,但很长时间以来缺乏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本书主要由
丁玲,这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传奇女性,以其复杂的生命轨迹、激荡的文学创作和颠覆传统的个人选择,构筑了一道跨越世纪的“迷人之谜”。她的形象既是革命战士、文学先锋,又是情感反叛者与精神探索者。本书从多重维度解析她的“迷人之谜”。
老舍,北京满族正红旗,正式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他作为一位中国现代文学中甚为重要的作家,又有着比较特殊的身份和生活经历,所擅长描绘的又是城市平民的生活和命运,讨论他无论对历史还是对当下都是有着深刻意义的。然而,文学不是作家作品的代数和,不是作者信息的简
本书重点选择其中描述家乡亲情友情以及抚州域内山水美景的诗文百余篇,分为“山水风光”“名胜古迹”“人文风情”“古村乡韵”四辑,用平实的语言作散文式的通俗解读,挖掘王安石内心的情感,展示临川文化的丰厚意蕴,推介抚州域内的山水美景,以推进文化与旅游的高度融合。
今人说话,讲究简单易懂,表达出想表达的意思就可以了。古人说话,讲究美感,字里行间蕴含着古韵之美,尤其是古诗词,美而精练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内容,触动人心。 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借用这些优美、富有诗意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当然,我们不必死记硬背,若只是如此,恐怕无法感受这些诗词之美;也不必每当说话时便搜肠刮肚寻找优美
《傅斯年笔下的古文之美》是国学大师傅斯年对古典文学的深情诠释,展现了他洞穿古文幽微、启迪智慧星河的深厚功力。作为胡适、陈寅恪等推崇的学术巨擘,傅斯年以考据之严谨与感悟之细腻,寥寥数语间道尽世间万象与人生百态。傅斯年不仅解析古文的文学之美,更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基因与普世智慧,使千年文字在当代焕发新生。无论是品味生存哀叹,还
书稿是聂世忠四十年来文艺评论文章的选集,内容涵盖美术、设计、文学、音乐、工艺美术、民间艺术等多个领域,分为理论探究美丑思辨设计评论本土观照造型置评文心蠡测六辑,结构清晰,分类合理,体现了作者宽广的学术视野与深厚的艺术积淀。书稿有以下特色:其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批评导向,注重艺术的社会价值与大众审美需求;其二,
该书以一个社会学家的敏锐眼光,逐篇分析陈映真在20世纪60年代的早期小说,非常深刻地回答了为什么要阅读陈映真怎样阅读陈映真从陈映真我们阅读到了什么这些重要的时代议题。 作者从文本细读入手,深入陈映真文学世界中的人物、氛围、感情、细节、肌理,洞悉和发现陈映真作品的深层意蕴,揭示在20世纪60年代台湾白色恐怖时期的压抑沉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