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民族影像表达的实践和个案为突破口,观察叙事传统在情感、故事、时间和空间等维度上的表达特点,在多学科交叉点上探索中华传统文化和多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新表述。本书一方面从纪录片本体入手,探讨视听语言的表现和再现的叙事手法;另一方面从民俗学视角的“传统”“国家”“族群”“日常生活”“语境”等理念出发,探讨民族文学和民族
金圣叹所批评的唐代七律,其后人冠名为《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甲集》刊刻,其选录了近六百首诗。本书精选了其中三百首,涵盖从初唐到五代时期的不同诗作,其着重揣摩唐人七言律诗的谋篇布局、起承转合的形式等。金圣叹创造了“七律分解法”,将唐诗分为“前解”“后解”,分析字里行间隐藏的写作方法以及诗人的真实情思。或鞭辟入里,或借题发挥,
梁祝传说是我国流传最广的民间爱情故事,影响广泛久远。梁祝文化研究中,传说起源地点与时间的考证是专家学者关注焦点,然至今尚无定论。而该书稿提出,梁祝传说真正源头在江苏宜兴。祝英台本是祭祀的神坛之名,梁山伯本是受祭祀山神,原型与梁武帝有关;传说起源与江苏宜兴“祝英台读书处”有关,宜兴久已湮没的“祝英台读书处”巨型石刻仍然存
本书从修辞学角度对苏轼散文的成就和传承及其根源进行发掘、评述和解析,重点是对苏轼散文修辞的风貌、成就、创新及传承进行描述、评价和阐释,以及对苏轼散文成就和传承的修辞学解读。本书主要借助修辞学相关理论和方法,以苏轼散文的成就和传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修辞学角度的描述、评价和阐释。首先对苏轼散文作品进行全面考察,对其修辞的整体
本书以古代文言小说为研究范围,以乱世书写为阐释中心,从历史、文化、文学相结合的宏观视角出发,围绕“乱世”这一历史现象对历代众多文言小说进行系统化、条理化、综合化研究,既全面梳理了乱世的总体面貌,又揭示造成人类惨剧的社会因素,并挖掘人们在乱世中的生命渴求和生存理想,提炼出古小说乱世书写的主题内涵、艺术表现特征和文学价值,
本书分为五个篇章——名山篇、丽水篇、古城篇、风物篇、风俗篇,涵盖了山川风物的方方面面,让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认识并了解山川风物的科普知识,如赤壁、西湖、洛阳、岳阳楼、端午节等,体会科学的魅力。文中还对每首词的疑难之处进行注释,配有译文,并拓展了相关知识。
本书分为四个篇章——飞鸟篇、走兽篇、游鱼篇、爬虫篇,涵盖了动物的方方面面,让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认识并了解各种动物的科普知识,如孔雀、骆驼、鲤鱼、蟋蟀等,体会科学的魅力。文中还对每首词的疑难之处进行注释,配有译文,并拓展了相关知识。
本书分为五个篇章——芳草篇、秀木篇、繁花篇、佳果篇、清蔬篇,涵盖了植物的方方面面,让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认识并了解各种植物的科普知识,如芭蕉、银杏、牡丹、荔枝、白菜等,体会科学的魅力。文中还对每首词的疑难之处进行注释,配有译文,并拓展了相关知识。
本书稿是第十一批“新疆民族文学原创和民汉互译作品工程”图书中的一本。本书稿是作者李东海的诗歌评论集,收录了作者对改革开放以来活跃在新疆现代汉语诗坛的40位诗人及其诗歌的评论文章,用生动感性的视角解读这些诗人和他们的作品,从而让40位诗人的诗歌鲜活起来,与读者交流与谈心。作者对新疆40位诗人及其诗歌作品的认知和理解不仅体
书稿选取盛唐时期18位诗人的诗歌作为语料,结合前代诗歌中“风词语”的使用情况,运用词汇语义学基本理论及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隐喻、转喻及意义动态理论等,对盛唐诗歌中风词群文化义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考察和整理。重点分析了其中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风词语的文化义,并构建了盛唐诗歌中”风—风词语—文化义”的多义网络,基本理清了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