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布伦塔诺的教职资格论文,也是其一生所著四部有关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的专论之一。该书上篇提纲挈领地对由来已久的有关亚氏《论灵魂》中“主动理智”学说的研究进行了批判性考察。下篇则以对《论灵魂》及亚氏其它相关思想独到而充分的解读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有关“主动理智”学说的精微、自洽而不失传承的创发性诠释。该书至少有三个目标:
在该书中,作者独辟蹊径,以传统形而上学的存在论为基本线索,批判性地考察了费希特在1794,1798/99和1812年三个版本的知识学形态,指明了它们的内在的演进线索。该书指出,知识学的困境与“发展一种同时是存在论的形而上学”这一努力相关联。费希特要求,借助先验哲学的思维方式,不仅仅要去阐明其自身并不“存在”的存在者根据
本书为河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拔尖人才项目(BJS2024016)成果。古希腊怀疑论在此前的希腊哲学中有其根源,在赫拉克利特、智者学派、苏格拉底学派甚至德谟克利特主义者等人那里发现很多准怀疑论因素。这构成了古希腊怀疑论的“前身”,本书将在引论部分对此做出阐明。本书上篇部分处理皮浪主义怀疑论问题,重点关注
本书为纪念康德诞辰300周年(1724-2024)献礼;对康德《判断力批判》之第一部分“审美判断力的批判”作出较详细的文本解读;主要面向文学界、艺术界、美育界人士对美学理论和研究的需求。在传统“以康德解释康德”的方法基础上,进一步应用认知神经美学成果采用“以科学解释康德”的方法,将康德的哲学性概念和阐述与现实审美过程相
本书以康德原著《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为基础,解析康德的先天综合命题何以可能的认知观,以及在对纯粹理性批判的前提下,归趣于理性自律的道德观。分析与解证康德认知与道德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逻辑推理进路;阐释它在对不同逻辑层次的理性机能进行批判的过程中,在理论、方法问题上所作出的贡献与存在的问题。以前者为轴心,从纵向探
本书围绕沃尔夫、康德、谢林、黑格尔等德国哲学家关于康德美学、自然哲学基础、现象学等展开探讨,收录了《论沃尔夫的普遍实践哲学》《论康德的图型法》《谢林论本质与形式》《音乐作为可听到的宇宙:论谢林的音乐哲学理论》等文章。
本教材以古代哲学、中古哲学和近代哲学三编为结构框架,详细叙述西方哲学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20世纪产生、形成、演变、发展的历史,以哲学问题为线索,以“哲学是哲学史”、“哲学史是问题史”为指导思想,意在通过哲学家们对于哲学问题的不同解答方式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哲学家们的理论学说而进入哲学运思之路。本教材的对象
本书追寻着一条柏拉图留下的明显线索,即在城邦结构与灵魂结构之间的比较,重新反思了《理想国》的核心主题,以及上述线索的本质和目的。同时,作者还提出了一种不同的方式来理解柏拉图在城邦与灵魂之间进行的比较如何运作,要点何在;并将城邦与灵魂之间的比较置于两个更大的背景之中:一个是古代的修辞理论,另一个是当时的思想竞争,特别是柏
在汉语学界林林总总的柏拉图研究中,本书视角堪称一种别致的诠释,是先刚教授对柏拉图哲学进行整体论述的一个尝试。确切地说,就是从图宾根学派(TbingerSchule)基本立场(强调柏拉图的口传的未成文学说)和基本精神(强调柏拉图的成文著作亦即对话录和他的未成文学说的结合)出发,在兼顾柏拉图哲学的表达形式和实质内容的情况下
本书为北京大学韩毓海教授的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经典名著导读课讲稿。作者选取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洛克、克劳塞维茨、黑格尔、马克思、熊彼特、萨缪尔森、弗里德曼等影响西方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家进行讲解,展示了西方从哪里来,近代西方如何兴起,以及资本主义如何塑造这个世界,同时更揭示了资本主义内在的、深刻的、不可调和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