啄木声声——第八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优秀文集
本书汇集了张鸿声教授在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深耕多年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主要讨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城市叙述与城市形象的塑造。第一辑从城市现代性入手,纵观从晚清到当代,讨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城市现代性表达如何得以确立,以及启蒙、消费、公共性、工业化等城市现代性叙述的几个方面。第二辑主要以上海为例,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对于上海城市
本书收录了周靖波教授从事学术研究和高等教育事业以来在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按照不同学科和文体归类,分为五个部分:第一,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第二,电视剧文体研究;第三,中国话剧和歌剧研究;第四,中国戏曲研究;第五,书评和序文。各部分文章按照发表时间以及所论对象所处时代的先后顺序排列。
2022年3月,作家梁晓声以在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执教时的所见所闻为基础,推出了长篇小说新作《中文桃李》。同年4月,他特意在学院设立奖学金,鼓励同学们创作评论;同时文学院成立梁晓声青年文学中心,旨在激发青年学子的文学创作和研究热情,培育文学院创作和研究人才。本书即为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师生历年来以梁晓声创作为主题的论文结集
在中国诗歌文化中,声音与意义密切相关,不仅是意义的回响,还往往自身就蕴藏有意义。然而,在中国诗文的研究中,声音的重要地位长久以来却为人们所忽视。为了唤起研究者对中国诗文中声音的重视,蔡宗齐先生邀请海内外的专家共同合作,按历史时序深入探研声音在不同诗文体式中的重要性,期望揭示声音与意义的内在关系。《声音与意义:中国古典诗
本书聚焦南宋移民群体及移民文学研究,共分五章。第一章考察南宋移民文人的地区分布及移居原因。第二章探讨靖康之难后,移民文人的生活及心态变化。第三章考察南宋全国性的两个移民文学中心,即临安和信州。第四章研究东莱吕氏、桐荫韩氏和昭德晁氏三大移民文学家族。第五章讨论南宋移民文学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和的贡献对移居地文化发展所作的贡献
本书记录了作者多年来研究中德文化的各种尝试,如《唐诗在德国》,梳理近百年唐代诗歌在德国的翻译和传播;《库恩与中国古典小说》,探讨德国汉学家库恩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翻译技巧;《黑塞与中国古代文化》,评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接受;《歌德与〈百美新咏〉》《歌德与木鱼书〈花笺记〉》,考察歌德中国诗的跨文化阐释及歌德
本书为现当代文学领域学术研究论文集,收录论文主要研究阿来文学创作、文学思想及一些相关作家作品。本书收录论文近30篇,从阿来作品与杜甫诗歌的纵向比较、地方性知识、博物学视角的生态考察等方面分析阿来的《西高地行记》《回首锦城一茫茫》《阿来讲杜甫成都诗》等作品,并将阿来与蒙古族作家敖德斯尔及其《金色兴安岭》《草原烽火》进行横
本书是一部由学术研讨会上收录而来的论文组成的文学理论论文集,收录诸多文学领域内专家学者们的学术论文,展现了他们在“地方路径”上的学术观点及其争鸣与碰撞,从而呈现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为现代中国人开辟出一个全新的表达思想、情感、伦理乃至审美的文化空间的图景。所谓的“地方路径”,以“地方”为方法,以民族文化整体为目的,无论是作
本书全面探索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和其在社会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全书分为五大部分,细致分析了从20世纪80年代文学新潮的出现到21世纪网络文学的崛起,以及这些变化对阅读习惯和文学表达方式的影响。此外,书中还讨论了文学作品如何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跨文化传播,以及它们如何反映和塑造了社会与个人身份。此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