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我国诗歌与绘画艺术高度发展与充分交融的时期。本书以唐诗为基点,论述唐诗与绘画的种种关系。突出展现了唐代诗人中的大家,如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韩愈等人的诗歌与绘画的相通相生。通过本书,可以了解唐代题画诗、山水田园诗、人物素描诗、咏物诗与唐代的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宗教壁画相互渗透,相得益彰的关系。从而深刻体味
本书在每编的第一章,简要介绍相应历史时期藏族社会与文学发展概况,以藏族古典文学代表作品和作家为重点,力求对作品及作家做出较为客观、恰当的评价。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对藏族文学史中出现的佛教思想(主要是藏传佛教)进行客观评述,运用批判性思维正确评价宗教对藏族文学发展的积极影响和消极作用。
本书从现代体验的时代表征、终极价值的理想拷问和自我认知的现实焦虑三个维度切入孙频的小说创作。探究孙频如何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生动展现社会转型期的生存境遇和精神图景,尝试从灵魂救赎的角度展开人类生存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文化追问。孙频作品的突出特征是在启蒙理性的烛照之下重新审视自我与世界,在生命感性的驱动之下激活原初的生命体验
“枫落吴江冷”,一句唐诗的断句点亮了吴淞江边的枫林,无限秋色中吴江有了枫江的别称。吴江这条古老的江水,流淌在古往今来的诗韵里,亦演变成一处城郭的地名,它是江南吴文化的一支文脉,传统文化在诗文传递中生长,那些诗那些人那些曾经的时代,人世更迭中,吴江、吴江人以及羁旅吴江的人,让吴江的文脉生命旺盛地延续,这些充满意趣的文化印
作者为我国诗词研究名家、文学史家,与刘大杰、贺扬灵并称“武汉三才子”,与严北溟先生并称“湖南两才子”,抗日英雄。唐诗研究是古典文学学科中的“显学”,有着丰厚的历史积累,20世纪更进入其全面创新的时期。本书作者是我国著名唐诗研究专家,在书中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唐诗,内容包括导言、唐诗的来源及其背境、唐诗时期、唐诗的第二时期、
《唐宋词格律》是词学大家龙榆生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本书详细讲解了唐宋词中较为常见的百余个词牌,说明词牌之来历及所属宫调,指出其适宜表达的情感类型,详析其定格、变格之平仄声律。对各个词牌之定格、变革,均列举传世名作,以便使人获得感性认知。因此,本书既为唐宋词格律之书,也可作为唐宋词选本来使用。本书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性,还具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人间词话》作于1908~1909年,最初发表于《国粹学报》。该作是作者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深
1920年代,中国的大地上曾兴起过一场“到民间去”的风潮,大批青年和知识分子通过走向民间,来唤起普通民众的救国之情。本书从1920年代中国文化再造的进程出发,把“民间”作为一个开放的话语和实践空间来展开研究,通过李大钊、顾颉刚、杨成志、《歌谣周刊》等若干个案,考察“到民间去”这一口号如何介入社会思潮,以及文学、历史学、
本生故事是佛陀释迦牟尼前生的故事,它具有宗教、历史和文学多方面的价值,本生故事也是人类最古老的寓言故事之一,不但在印度文学史上,也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生故事流传到我国后对我国的宗教、文学、艺术、伦理等传统文化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该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文艺理论、文化人类学、比较学、民间文学等理论视角,着
该书选取藏族当代小说领域较有声誉且读者肯定的短篇小说为评论对象,运用藏族古典文论和现代文论相结合的方式,对所选小说的整体立意、结构、故事情节、细节叙述等小说艺术构成要素进行了有理有据的评析。尤其是小说中呈现的改革开放之后涉藏地区社会日新月异的繁荣景象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方向等的主题转向,进行了理论层面的解析,道出其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