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现有的研究表明,研究者通常会把《西洋记》作为“神魔小说”的范畴进行研究。但本书稿把《西洋记》视为海洋小说的范畴,从作品中整理出具备“海洋性”的相关元素内容进行研究和分析。《西洋记》通过把西洋诸国分为“虚”和“实”的空间叙述手法,体现了作者对海洋的理解和幻想。通过朝贡形式的海上交易,不仅把西洋的文化传播到了明朝,同样
本书稿共有上、下两编。上编共有17章,收录了藏族历代文学家所著的诵诗、自传、书信、教诲书等不同体裁的经典作品17篇;下编共设17章,对上编17篇作品进行了解读和注疏。每篇文后附有作者、解疏者简介。这些作品短小精悍,富有哲理,朗朗上口,而解疏作品从佛学、文史和语言等角度诠释了这些经典作品的内涵。本书稿将纵向的文学发展历史
雅俗命题是一个常讲常新,历来受到学者重视的热门话题。宋代是雅俗观念发生大变化的时期,但涉及宋代雅俗观之生成的研究较为薄弱。本书稿在对宋前雅俗观之溯源承嬗研究的基础上,上编从纵向历史的维度考察宋前雅俗观的发展以论证宋代雅俗观之生成有其历史的承嬗性及它自身运行的逻辑性与自足性。主要从政治、经济、科举、雅集等横向共时的维度探
本书主要探讨了经典《西游记》日译本的翻译特色、读者的评价等内容;比较研究了日本《西游记》翻案作品的特色以及与原著《西游记》中的中国文化元素间的互文性渊源、变异等情况。从背景环境、人物造型、情节设定、主题思想对比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中日西游类影视作品的异同,并分析改编作品变异的原因。旨在对《西游记》在日本的翻译、传播、接受
本书稿为我社“年选”丛书之一,收入国内2023年度的网络文学研究成果。作者们长期从事网络文学相关的研究和组织工作,密切跟踪国内网络文学发展动态和前沿话题,其中不乏网络文学研究领域领军人物。这些成果研究视角新颖,采用多学科研究方法,提出了一些较有创新性、针对性、前沿性的学术观点,扩大了网络文学研究视域,系统性、多视角提出
本书是《中国抗战戏剧文献汇编》的姊妹篇,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王泽龙教授主编,利用其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新诗传播接受文献集成、研究及数据库建设(1917-1949)”文献辑录的成果,将1931—1949年间出版的抗战诗集集中整理出版,按出版时间先后排序。这些在抗战时期出版,或者战后出版的诗集,讴歌了全民族抗战
胡适是新红学的开山祖师,1921年他以《红楼梦考证》一文开创了红学研究的新时代。在本书中,胡适对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问题进行了有史有据的考证,是我国红学研究的里程碑,也是我国红学研究的代表作,在国内外产生了极大影响。《红楼梦》以其丰富深刻的思想底蕴和
本书作者在精读各种版本《西游记》的基础上,参考明清学者对于《西游记》的研究成果,力求探究小说作者原意,解读书中每个角色名、国家名、地方名、物品名称当中所包含的信息,分析每段故事情节中所隐藏的含义,归纳出该书特有的三种笔法(错写笔法、再现笔法、似是而非笔法),结合成书的时代背景,发现作者的创作意图、核心观点以及作品的逻辑
本书通过对比中唐、晚唐前期、唐末诗人“内敛”心态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和程度差异,梳理了唐末四十七年(唐懿宗咸通元年(860)到唐哀帝天祐四年(907))主要诗人诗歌创作活动,旨在从诗人心态“内敛”这一角度入手来描述唐末诗歌创作中出现的种种新变及独特风貌,力求揭翥其对唐末诗歌整体风貌的形成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并初步探讨诗人内敛
本书第一篇专论句子声韵结构模式,包括理论基础与展示四五六七言律句体系、拗句体系,阐明句式定量、定形、定位以及可以预测的规律;第二篇专论联式结构模式,展示(平韵)律联、拗联体系,也包括(仄韵)律联、拗联体系,剖析联式的组合原理,即平仄正对律、拗对律,阐明联式定量、定形、定位以及可以预测的规律;第三篇专论格律诗的诗体结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