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术著作系《<江格尔>研究前沿丛书》之一,着重对乌珠穆沁《江格尔》进行分析比较,总结了其特点及传承意义。第一章乌珠穆沁《江格尔》传承,分析了《江格尔》在乌珠穆沁广泛流传的人文和环境因素,此外与《江格尔》相近的《京克尔汗》,虽然题材与之有所区别,但文本与其基本相似,由此推断出《京克尔汗》是口传形式的《江格尔
这是一部学术专著。《禅真逸史》在清朝时期被翻译成蒙古文,是清代汉蒙文学比较文学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本著作在全面介绍原著及蒙译本的同时阐发对原著作者、编者等问题的见解。经与原著对比,发现科尔沁蒙译本在翻译过程中,从语言、民间文化、民俗文化等诸多方面予以加工后进行了再创作,最终使其成为适合蒙古族民众审美喜好的历史故事。喀尔
本书是胡遂教授关于晚唐诗研究的力作。本书从生存的感伤、历史的反思、现实的回避、精神的皈依,人格的标榜等多个角度出发,对佛教给予晚唐诗之影响与渗透这种文学现象作出了比较具体的探讨。百而论证晚唐诗融会佛教的思想的核心乃在于苦、空、寂、静,其中苦是对生活现实的反映,空是对历史人生的认识,寂是寂灭来自浮世的种种尘劳妄念,静是自
本套书是一套口袋书,全套书共10册,分别是《山海经》《诗经》《楚辞》《老子》《颜氏家训》《智慧背囊》《笑林广记》《世说新语》《人间词话》《文心雕龙》。本套书采用144开的小开本设计,同时采用线装+特种纸封面的形式,并配以精美的中国结,装帧精美。本套书内容涉及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旨在对读者进行传统文化启蒙,培养民族认同感和
郑观应(1842—1921)广东香山(今中山)人,近代实业家,改良主义思想家,他与唐廷枢等人并称为晚清“四大买办”。著有《易言》《盛世危言》等,今辑有《郑观应集》。本书从“诗史互证”“诗文互证”角度,通过定量统计方法,对郑观应的诗歌进行分析、研究。郑观应诗歌展现出近代中国国内的政治现实、经济现实和社会现实,并对近代中国
《浙学与现代文明》丛书之一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明清白话文献与吴语语法专题比较研究”(18BYY047))研究成果。明清白话文献与现代吴语的语法研究各自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把两者结合起来的研究成果则相对薄弱。本书稿主要研究吴语语法的历时演变,细致考察明清白话小说、戏曲的语法现象,充分利用传教士文献、契约文书等,并与
本书稿是唐诗之路研究会的会刊。唐诗之路是唐诗发展、唐诗创作值得注意的一种现象。唐诗之路走跨学科研究的路子,文学、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文化融为一体。本辑包括唐诗之路及相关研究学术论文,提倡理论研究、史实考证、史料发掘、文献整理、作家作品研究等各种方式,立足于诗路,面向各个领域的学科融合与学科交叉研究;立足于唐代,面向
本书共收录全国《格萨尔》文化杰出传承人210余人,分别归为格萨尔说唱、格萨尔藏戏、格萨尔唐卡、格萨尔壁画、格萨尔插画、格萨尔朵尔玛、格萨尔石刻等7大类传人,通过口述史料、档案文献为依据,对每一传承人的成长经历、求学历程、学术影响、社会贡献等作一简述。选题填补了我国《格萨尔》文化传承人中的格萨尔藏戏、唐卡、壁画、插画、朵
词学概论类著作。《词学十讲》作者龙榆生为与夏承焘、唐圭璋齐名的词学大家,本书根据龙榆生在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创作研究班授课时的讲义编辑而成,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词学渊源、选调、作法等内容。其论选韵、重去声、析比兴,皆鞭辟入里。《词学通论》本于吴梅在东南大学讲授词学的讲义,是介绍词学基本知识及词学发展史的经典作品,系统地介绍了词
本书属“文献中国”产品线之“特色馆藏文献丛刊”。《诗经》是中华文明的代表性典籍,《诗经》文献研究历来是东亚及世界汉学研究的热点。复旦大学图书馆现藏《诗经》古籍文献近800种,多为善本,且不乏孤本,为海内外高校图书馆《诗经》古籍文献收藏之最。经整理,拟分元明刻本、稿抄本、清刻本三类影印汇编出版。该书的出版将为当代《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