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涉及鲁迅、朱自清、卞之琳、冯至、梁宗岱、宗白华、张枣、多多、陈东东、臧棣、西渡、宋琳等十数位现当代优秀诗人的作品或相关话题,有名篇重释和别解,也有对文学史省略的作品和新近诗人写作的阐发。作者追求这样一种批评理想:介绍好的作品或作家;指出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的作品之间的关系;给出对一部作品的一种阅读方式;阐明艺术创
子不语怪、力、乱、神。尽管至圣先师孔子这样教导过,神鬼志异故事却一直绵延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牛郎织女、梁祝、白娘子、西游记、封神榜、聊斋等神话传说代代流传,神仙鬼怪也进入诗歌、戏曲、文人笔记等体裁中成为一类固定的题材。这些神怪故事到底为何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文化学者张一南老师给出的回答是:因为中国人将自己的现实人生融
论著一方面对民国时期的重要词社沤社作微观研究,梳理沤社的社集情况,对沤社成员的词学理论、词作加以探讨,另一方面考察沤社与二十世纪词学的传承与新变的关系。
盛德形容:唐前颂赞文体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在晚清救亡图存以变来寻求民族、国家新生的时代背景下,传统伦理文化的等级差序格局已不能激发国人的救国强国热情,也有悖于现代文明的自由、平等观念和权利与义务的双向性。晚清新小说伦理叙事不仅提高了小说的地位,还以新民历史使命积极参与到同时代伦理变革的时代大潮中,共同推动了中国伦理变革的发展。但在中国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晚清
在中国诗学的众多范畴中,妙悟与寄托就像两只翩跹的蝴蝶,追蹑芳踪,可寻觅到暗隐在幽径深处的中国诗性美学。由此,触摸诗歌情感的纤微脉络,感受思想绽放的跃动,体味中国诗学生命审美追寻的悠远。在中国诗学传统中,妙悟既不是先天赋予的,也不是一种神秘体验过程,它是由人的整体生命发出的,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一种修养;寄托作为常州词学的
这是shou部以中国笑话发生、发展为研究对象的著作,是一部梳理中国式幽默的开山之作。本书共分五章,作者首先以笑、笑话的基本要素、心理基础、概念等为研究开端,继而结合《诗经》《左传》《国语》《易》《汉书》《晋书》《史记》等史料,翔实整理了自西周至魏晋的中国笑话之萌芽时期、附庸时期和自觉时期的发展脉络。在此过程中,作者史论
《戏剧的诱惑》从社会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视域考察元杂剧在元明清三代不断被改写、重构的历史(版本)演变研究,是研究中国古典戏剧的西方汉学专著。作者聚焦于在印刷文化语境中文本的真实性和再生产等问题,详尽地探讨了在后期历史发展的流动语境中元杂剧文本的改写、再生产等问题,追溯了在过去五百多年间文人学士、编辑者、出版商以及翻译者
贾大山是一位优质低产的现实主义作家,曾以《取经》荣获1978年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其生前受到孙犁、王蒙、铁凝、徐光耀、汪曾祺、林斤澜、李国文、雷达等文学名家的称赞;去世后,受到铁凝、蒋子龙、崔道怡、白烨、韩石山等对其人品与文品的全面褒扬。袁学骏这部《贾大山小说审美研究》,运用中外多种文学批评方法,系统地探讨了贾大山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初遗民小说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搜集的评点资料的总汇,分为文言和白话两个部分,主要包括小说的序跋、提要、识语、凡例、尾批(回末批)等,特别是收录了一些学界较少关注的评点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