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包括:“觉醒的人类”“真正的故事从这里开始”“春”“谜一般的笑”“好大一幅《创世纪》”“佛兰德斯兄弟”“农民和诗人”“宫廷画师”“一个暴躁的人”“西班牙的巴洛克”“悲痛中诞生的力量”“越看越上瘾”“纸牌房”等。
本书是一本艺术理论图书。主题性美术创作作品在凝聚民族精神、激发民族斗志方面显然发挥了其他艺术所不可替代的审美育化作用,但如何认知或重建书写视觉史诗的造型艺术--主题性美术创作的艺术本体价值问题值得深思。本书基于这样的问题意识,通过作者多年的思考,从“人体造型是绘画叙事最独特的艺术语言”“将时间转换为平面化空间”“肖像式
本书在为古代美术的研究者提供一些线索,去了解青海高原上的古代绘画创作者的材料选择、造型方式、创作思维、遗存现状等概况;同时,理解本书关于史料、文献、图像、色彩解析的某些观点,进而共同推动西部地区美术考古与美术理论领域的研究。
本书由法国美术史学者执笔,叙述了印象派艺术运动的发展,延展了它在其他艺术门类(音乐、文学、摄影、电影)中产生共鸣,以及对20世纪西方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影响。主要内容包括:崭露头角,印象主义初期、以画抗争,去除不可见、百花齐放,原创艺术家等。
本书内容:约翰内斯·维米尔是荷兰黄金时代的绘画大师,却被人遗忘了两个世纪之久。他几乎在代尔夫特度过了一生,在画布上精心描绘了比他的日常更有诗意的世界。他留存至今的作品不到40幅,但蕴含着永恒的气质,混合着宁静与张力,三百年后仍鲜活如初。他笔下那些在时间中静止的女性,全神贯注地演奏着乐器、读着或写着信、喝着酒,或是等待着
本书从地方美术史学的角度,研究湖北当代美术的历史,内容涉及湖北的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以及雕塑、装置等。以史为线,以面为维,较全面地研究湖北美术的发展,集中研究有影响的六十余位艺术家的数百幅艺术作品,从艺术理论的角度研究湖北地域美术的风格及走向,讲好湖北美术发展的故事,补足湖北当代美术研究的不足,从而揭示了湖北美术的
秦汉时期缘于绘画用途的扩大和统治阶级的提倡,绘画有了较充分地发展,留下了马王堆一号汉墓T形帛画,密县打虎亭汉墓壁画、烧沟卜千秋墓室壁画等较高水平的绘画作品,并出现画像石、画像砖等新的艺术载体。本书重点介绍秦汉时期的帛画与壁画,以及见于史料的秦汉画家、秦汉时期绘画的成就和历史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促进了艺术的融合,本书配以全彩插图,主要讲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帛画、壁画(墓室、石窟),画像石和画像砖等发展的社会背景、绘画特点和主要成就及历史影响等。
奴隶时代,绘画还没独立出来,仍依附于工艺母体,起着装点环境的作用。战国时期开始独立发展,并具备中国画的基本特征。本书主要介绍了远古至先秦时代陶器绘画、岩画及居室绘画、帛画、漆画等的主要内容、形式,艺术分期与特点等,体现了先民们超群的审美力与创造力。
明末至晚清阶级斗争与民族矛盾十分激烈,各种不同流派、绘画思想在相互斗争中得到发展,不少作品反映了进步的思想和要求。本书图文结合,介绍了清代绘画的集成与拓展、繁荣与发展、从传统向近代的转移,主要包括苏州松江、徽州、金陵等地的绘画,以及海派绘画的兴起与成就,清代的宫廷绘画、山水画与仕女画、民间卷轴与壁画和年画、版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