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国际关系学学科发展应立足于现代中国的现实需求,坚持和发展具有民族性、自主性、原创性的概念、理论和学术体系,在增进中外相互理解融通,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实践中,塑造强大的话语能力和话语体系。本书在梳理和评析国际关系学学科发展史、理论知识体系和外交实践基础上,对新时期中国国际关系学的三大体系建设方向展开全方位讨论
对于17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英国,学术界一直存在一个近乎公理性的认识:维护欧陆均势或防止欧陆霸权的出现,既是当时英国对外政策的基石,也是英国崛起和强盛的国际政治保障。 本书对这一传统认知提出了挑战,认为近现代英国的欧洲均势积极维护者的形象是一个不符合历史现实的神话。在书中,作者一方面援引该时期英国对外事务的大量著述和一
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美伊关系恶化,美国开始了对伊朗四十多年的制裁,制裁领域从经济扩展到政治和军事,制裁形式从单边演变为单边与多边并行。制裁问题成为美伊关系变化的关键因素,也是观测新形势下中东地区政治格局演变的重要参数。
本书综合运用国际关系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深入分析了印度对亚太地区的外交定位和印度亚太战略的形成、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了综合分析了印度亚太战略的未来选择及其对亚太地区秩序建构的影响
近代中日关系的重大纠纷,如琉球问题、朝鲜问题等,其源头实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前。其间,中日两国之间尽管由于日本的不断挑衅已开始发生摩擦,但基于《中日修好条规》的两国关系,基本属于常态关系,清政府一直着力借助外交途径处理对日问题。
区域国别学成为一级学科,钱乘旦教授起了重要作用。本书是钱乘旦教授在学科形成过程中对区域国别学是什么、其目标和任务是什么、如何建设、如何发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区域国别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学术研究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为什么需要区域国别学等等问题所做的思考和解答。区域国别学是一个新的学科,而且是一个交叉学科,建设好、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并加强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对接,无疑为全球发展议程提供了强大的政治动力。本书以《全球发展倡议:理论突破与实践创新》为题目,论述全球发展倡议是站在历史之需、时代之需、世界之需的高度,以中国力量、中国睿智、中国的天下情怀和担当精神作为强大的后盾和支撑,向世界数百年发
二十世纪上半叶,两次世界大战都是从巴尔干地区引发进而扩展的,因此,巴尔干被后人称作欧洲的火药桶。本书紧紧围绕历史军事和巴尔干三个维度形成的立体坐标系构建并展开细致地梳理了巴尔干地区从古希腊到当代不同政权体系在军事方面的斗争和博弈的过程,并以此为基础,对战争冲突、军事思想、武器装备等方面进行了探究。
美国的门罗主义源自华盛顿提出的不干涉原则,自19世纪初诞生起,逐渐成为美国最重要的全球战略,并深刻塑造了现代国际政治格局。本书以门罗主义产生的国际背景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欧洲列强企图重建拉丁美洲殖民地、拉丁美洲独立战争和独立后各国的反殖民斗争、美国致力于使拉丁美洲成为不容他国染指的势力范围为出发点,围绕美国与欧洲列强及拉丁
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延宕叠加的大背景下,随着美国继续战略收缩,2022年中东地区局势乱中有治,治中有效,地区国家和解意识增强,局势总体稳定。俄乌冲突尽管给中东地区增添了不可测因素,当地日常消费、粮食进口、旅游业收入等也受到明显影响,但地区国家基本上采取了相对中立的立场和政策,体现其自主意识在逐步增强。首届中阿、中海峰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