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散文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许多核心的美学范畴,这些范畴是现当代散文区隔于中国古典散文的核心特征,也是其现代性的主要体现。本书中的美学范畴是指中国现当代散文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带有本质性、具有核心地位的基本理论概念,贯穿在现当代散文创作史、理论史、批评史、学科史等各个层面,是现当代散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与重要内容
本书以中国文学思想史学科的学术理念与研究方法为基础,钩沉元延祐至明永乐百余年间江右诗学思想的演变过程及其与元明台阁文学之关系。过程性与关联性是撰述本书的重要原则。所谓过程性,是指探寻江右诗学思想的形成、分化与转型的历史过程。所谓关联性,是指既要考察政治制度、文人心态、朝代更迭等历史因素对江右诗学的影响,又要辨析诗学思想
本文集中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一、陈与义的家世、生平及其与党争。二、陈与义诗歌的继承和影响。就其突出者而言,论述了陈与义学杜、学陶(渊明)韦(应物)柳(宗元)和王维、学黄(庭坚)陈(师道)以及对于杨万里的影响。三、陈与义诗歌的类别。选取了登览、旅况、节序、晴雨、送别、忠愤等有代表性的六类,主要同杜甫、苏轼、黄庭坚、陈师道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元末明初戏曲研究》的重要成果。主要研究四个方面的问题:考述元末明初有名氏杂剧家与创作;考订元末明初无名氏杂剧;探索元末明初杂剧创作与文化思潮之关联;辨析、厘清元末明初杂剧的艺术走向。元末明初是杂剧史的一个关键转折期,本书深入探讨了这个时期诸多独特的戏曲文学现象,如杂剧南移、无名氏杂剧涌现、藩
唐宋两代的诗歌,虽面貌各异,但成就皆高,如双峰并峙。宋诗出于唐而异于唐,后世品评宋诗,认为宋诗特色在于“变唐人之所已能,而发唐人之所未尽”(缪钺)。本书精选宋诗百余首,作者身为享誉海内外的国学大家,举重若轻,超脱传统诗词品评方法,利用大量宋诗研究成果,批评与考据相结合,以小证大,直指诗歌本来面目。本书在宋诗创作鉴赏方面
自新诗诞生以来一百余年间,诗界和学界反复争论新诗有没有形式、有没有节奏,到底应该如何建构诗律?这些争论的长期存在,一方面表明节奏问题对于新诗这一文体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命题,另一方面也说明有关新诗的节奏仍有很多根本性的难题有待解决,中国现代诗律学仍然需要进行重新认识和范式重。本书是李章斌教授十余年来有关新诗节奏研究
《词学(第五十二辑)》依照集刊体例,设“论述”“考辨”“书志”“年谱”“文献”“论词书札”“词坛漫步”“词苑”“丛谈”诸栏目。主要的论文部分收录了词学研究领域最新的一批研究论文,涉及词体词调词律、名家词研究史接受史、历代词发展与词学史等方面的内容。考辩、年谱栏目刊发有关词人生平行迹的文章,书志栏目聚焦词籍版本与词学观念
小宝说书自2014年开始讲西游记,有《权力的西游》《脑洞西游》两个系列的视频。《西游世界史》是在其视频的基础上重新梳理结构,整理和扩展而成。 本书作者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脑洞大开,解析了西游宇宙观及人、神、妖的诞生,将西游世界史解析为围绕争夺长生资源而展开的战争史和科研史。万物由交合之气于天柱山诞下,为争夺长生资源,人
本书联系唐代的政治和社会背景,以《旧唐书·白居易传》相关记载为纲,结合白居易及其友人的诗文作品,叙述了白居易的一生。本书是西方世界第一部以诗文为史料的中国作家传记,1949年甫一出版即成为汉学经典,影响至今。同时也被誉为阿瑟·韦利汉学成果中的首选代表作。
本书以时间为序,论述了李白的生平经历及诗歌创作成就。作者尝试从社会、历史、文化、文学、宗教、伦理等角度对李白的诗歌创作和思想情感进行分析,对李白在诗歌创作上的才华、成就和影响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和赞赏。本书曾多次再版,在西方世界有着广泛影响,被视为阿瑟·韦利李白研究的集大成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