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我国第一个按照标准希腊语编辑本来翻译的全译本,是严肃认真的《理想国》“标准”汉译的开端,译文准确、流畅,有丰富的注释,文后有对话纲要、专有名词索引、内容索引和参考书目,是一个经得住核对希腊语原文的译本,不仅对于专业学者还是普通读者,都是一个可靠、可读的译本。
本书是古罗马“五贤帝”之一的马可·奥勒留的著名作品。《沉思录》来自于作者本人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摈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要正直地
本书是西塞罗写于公元前45-前44年的对话体哲学著作。他在本书中坚持“新学园派”的怀疑主义立场,以“神存在与否”这一问题为起点,进一步阐释了神的形象、家园或居所及生活方式等具体问题,分别考察了伊壁鸠鲁派原子论的神学观和斯多亚派的泛神论,揭露了前者思想的无神论实质和后者思想的命定论归宿,从根本上研讨了处在共和制到帝制剧变
本书是福柯《疯癫与文明》一书的导读。《疯癫与文明》是福柯博士论文的缩减版,受益于尼采悲剧理论影响。正如尼采批判理性对于悲剧经验的否定,福柯指出现代文明对于疯癫经验的否定,疯癫经验曾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作品中大放异彩,甚至可以追溯到希腊悲剧中的狄奥尼索斯精神。但福柯关于疯癫与悲剧的思考又与尼采不同:尼采体现出悲剧形而上学
本书作者纳塔内埃尔·马赛洛带你走进尼采的人生与世界,让你听尼采如何“说”。全书以尼采的34个个人特质为主题,细致地介绍了其人及其思想的方方面面。疾病、疗愈、谱系学、自由精神、利己主义……通过逐一理解尼采人生中的这些关键词,你将了解他为何在整个世界哲学史上都如此独特,也能学会像他一样思考和行动。每章结束,作者还会以独立板
本书结合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平、哲学思想基础、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认识论美学的批判以及对其中核心关键词“生活”翻译中的俄汉差异进行重新解读,发掘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更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理论价值,使我们更为准确而深刻地理解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思想,对前人阅读这篇论文产生的误解和误读提出了有理有据的纠补意见,还车尔尼雪夫
本书对尼采的“自然人”观点提出了新的解释,力图与那种还原论的或唯科学的自然主义分庭抗礼。作者的理论勇气和科学论证相得益彰,使得本书成为洞悉国内外尼采研究最新前沿的瞭望塔。
相比1812-1816年出版的《逻辑学》(即本社的黑格尔著作集第5、6卷),学界把此本《逻辑学》称作“小逻辑”。从内容上看,“小逻辑”的核心部分仍然是存在论(第84-111节)、本质论(第112-159节)、概念论(第160-244节)这三篇,但它并非仅仅是“大逻辑”的凝缩版,而是另外增加了《哲学科学百科全书》的三版序
这本书沿袭了法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JacquesLacan)对结构概念的发展,这种发展从像语言一样结构化的可解析的无意识开始,延续到无意识啦啦语、实在的无意识、不可解析的无意识。作者重点探讨了拉康思想中经常被误解的不重视情感这一问题,肯定了拉康认为经验中确实存在着无法进入语言的东西等观点。书中还
本书是《海德格尔全集》主编冯·海尔曼与其助手弗朗西斯科·阿费利关于海德格尔著作的正本清源之作,力图还原海德格尔思想的本来面目。冯·海尔曼展现了海德格尔从基础存在论到本有之思的思想历程。弗朗西斯科·阿费利则通过对相关文本的精细解释学研究,首次向读者展现了黑色笔记本的总体视域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