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重金属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修复理论及江苏实践,首先进行耕地重金属污染及其安全利用与修复概述,随后重点介绍耕地重金属污染源解析与控制技术、风险评估、安全阈值及类别划分、重金属低积累作物品种筛选、重金属污染耕地的钝化调控原理与技术、水分调控原理与技术、养分调控原理与技术、植物修复原理与技术、种植结构调整技术、修复效果
本书全面梳理了获得上述成果的过程,对有机-矿质复合体材料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以学术大数据计量学结果为线索,探明了有机-矿质复合体材料在固定土壤重金属、促进农作物生产和恢复土壤生态方面的应用潜力。在大量实践基础上,作者通过科学验证进一步丰富完善了耕地高质量保护的理论与对策,对促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粮食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汞矿区汞的污染过程及健康风险
耕地重金属污染严重威胁食品安全、人体健康和区域经济发展,亟待修复治理。研究发现,在耕地污染治理中存在严重的“集体行动困境”,治理主体利益不协调、治理动力不足、治理措施执行不到位的问题非常突出,是治理效果打折扣的重要原因。而主体行为的选择与其参与治理的“成本-收益”密切相关。
《土壤与生物炭对疏水性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原理》以土壤和生物炭及其有机质组分为研究对象,主要阐述土壤有机质和生物炭的组成、形态、极性和微孔结构对疏水性有机污染物吸附的影响机制,探讨老化过程对生物炭性能表征和吸附特性的影响,揭示生物炭对土壤吸附能力的促进作用和机理,证明土壤和生物炭来源的腐殖酸组分在分子组成、形态、结构
本书以太原市周边的污灌区为研究区域,以土壤-作物体系为研究对象,逐一分析重金属和多环芳烃(PAHs)的浓度水平、分布特征和复合污染效应;通过源解析,揭示研究区域内重金属和PAHs的主要来源;探讨农田-作物体系中重金属和PAHs在农作物各个组织的迁移和富集规律,并比较物种差异的影响;评估农田土壤-作物体系中重金属和PAH
本书针对我国的炸药污染土壤问题,阐述了炸药污染土壤的环境风险和生物修复技术体系。全书共7章,分别介绍了国内外炸药污染土壤修复概况、土壤炸药污染的识别与风险评估、土壤中炸药化合物的赋存状态与生物有效性、炸药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炸药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炸药污染土壤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炸药污染土壤的生物堆修复。
本书首先通过盆栽试验,探究了生物炭、菌糠及蚯蚓粪三种修复基质对土霉素、四环素在土壤和植物体残留特征的影响,发现生物炭对抗生素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最佳.在此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探究苹果枝条、玉米秸秆、谷物秸秆生物炭及改性生物炭对土霉素—镉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发现谷物秸秆生物炭对土霉素—镉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最佳。最后,
本书主要探讨土壤重金属污染条件下蚯蚓-土壤-微生物-植物整个体系的生态响应与生态效应,旨在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物生态修复提供科技路径。本书从蚯蚓的生态功能与分布特征出发,以作者团队开展的研究工作为基础,结合国内外研究动态,围绕重金属污染对蚯蚓-微生物-植物-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与效应,阐述其生态过程与机理,最后落脚于重金
全书共12章。第1章,主要介绍了土壤重金属污染及植物修复技术的特点及优势之处;第2章,主要介绍了人工湿地技术在重金属污染土壤及水体方面的应用,并探讨了湿地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在人工湿地中的作用;第3章,主要介绍了湿地植物的重金属吸收特征研究进展;第4章,主要介绍了湿地植物的重金属耐性研究进展;第5章,主要介绍了红树植物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