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朱长文所著《琴史》为现存最早的七弦琴史专著,全书共六卷,前五卷按时代顺序收录一百五十六个与琴有关的人物的事迹,末卷为十一个琴艺专题论述,是研究琴史的主要著作。作者把宋以前的古琴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由此勾勒出古琴历史的基本面貌。其编撰体例和史料的选取,都反映了作者的古琴历史观及其美学追求,对后世有着很大的影响。同时
潮州音乐是岭南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潮州大锣鼓是潮州音乐乐种中最具代表性的演奏形式,潮州大锣鼓传统曲牌套曲“十八大套”更是该演奏形式的核心。潮州大锣鼓十八大套的每一套,都是由黄唯奇教授根据父亲(国家级潮州音乐传承人、潮州锣鼓名家黄义孝)留传下来的二四谱、工尺谱、潮州方言的锣鼓经、曲牌等原始资料一字一句翻译出来,再整理
南音(弦管)是福建省闽南地区的传统音乐,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曲调优美,节奏徐缓,古朴幽雅,委婉深情。《弦管戏曲古今谈》收入当代泉州弦管研究的众多成果,既记述了中国南音学会创设、南音(弦管)成功申遗、弦管系列书籍出版等当代弦管发展众多大事,又呈现了对《明刊闽南戏曲弦管三种》《袖珍写本道光指谱》《荔镜记》等古代典籍
《鼓语的表情云南跨界民族鼓乐文化研究》为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云南跨界民族鼓乐文化研究的主要成果。云南跨界民族意为同一民族分别在云南与其接壤、毗邻的国境线两侧居住的民族,包括傣族、壮族、彝族、瑶族、苗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作者站在人类学的视角上对这一特殊概念的人群的鼓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民族志的研究方
1956年,北京琴会在中国音乐家协会与中国音乐研究所领导下,派出古琴采访小组,结识各地琴家之后,即经常与各地琴家保持接触,受到各地琴家不断教益,使北京琴会在琴学与琴艺各方面得到不少提高。北京琴会筹议为各地琴家建立互相接触的园地,设想印发一种专刊,并曾向各地琴家征稿。《琴论缀新》应运而生。这本书集中体现了19491980
本书稿系一部在雅俗观念下对二胡音乐的审美进行研究的专著。书稿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二胡音乐在伴奏、合奏、独奏等不同表演形式中的审美差异,提出二胡音乐形态与审美内涵多样化的特征本质上源于雅俗观念的影响和作用;第二部分从音乐美学范畴入手,取“韵”展开分析。二胡音乐之“韵”是对音乐观念之“韵”的回应,体现出雅俗观念在二
本书是一本专门为学龄前儿童设计的古筝启蒙教材。针对学龄前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该书的内容由浅入深,让儿童能够循序渐进地学习。本书共分为十章,前四章讲解了古筝的基本知识、演奏姿态等。第五章为乐理部分,也就是音乐基础知识,从第六章开始采用指法、乐曲相结合的方式,理论搭配实践。另外,本书精选了我国各地的民歌和传统乐曲,旋律动听
本书内容从单指指法开始,重点训练手指的独立性与灵活性,再到不同组合的运指连接与过弦训练,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书中既有传统指法与现代技法的组合练习,又有自然指序与伸展指序的拓展训练。每条练习曲训练一个固定的指法组合,在不同音区重复练习,逐步提高手指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增强手指肌肉的记忆功能,从而达到训练技术是为了更好地表达
《葫芦丝、巴乌有声实用教程》是由著名葫芦丝、巴乌演奏家、教育家李春华老师编写的一部教程。该教程原本在其机构内使用,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和不断的修订,现在的版本结合了演奏法的训练和练习曲、乐曲的乐谱范例,并有作者本人做示范演奏,以二维码的形式呈现。该教程共分为8个单元。后面有两个附录,分别为“指法表”和“葫芦丝常用演奏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