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研究柏拉图对话中的苏格拉底形象,是从政治哲学的角度理解苏格拉底的尝试。苏格拉底的诘问法展现着独特的解构逻辑:从生活化语境切入,通过对常识命题的辩证推演,最终抵达对传统习俗的颠覆性重构。这种思想实践深刻揭示出复杂的张力结构——哲学求真意志与城邦政治秩序的抵牾、爱欲的超越性追求与习俗规范的冲突、智识精英的超然品格与
伽达默尔将全书分为四大板块:浪漫主义诠释学前史、浪漫主义诠释学、狄尔泰与狄尔泰学派、哲学诠释学。书中涉及诠释学之开端、法律诠释之准则、诠释的种类与形式等问题,收录了斯宾诺莎、鲍姆加通、施莱尔马赫、狄尔泰等哲学家的重要文章,对诠释学的源流、现状与发展进行了整体性呈现。
德里达是西方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因为解构主义动摇了传统人文科学的基础,德里达成为20世纪下半叶欧美知识界最有争议的人物。德里达的解构式阅读几乎覆盖了从柏拉图到马克思,从尼采到列维纳斯,从卡夫卡到阿尔托等西方思想史上所有的大师。《德里达的底线》在整个后结构主义兴起的知识背景上来阐释德里达及其解构主义,考察解构主义在当今知
作者深入追问舍勒现象学研究工作的基础,深入细致地研究了舍勒的现象学思想,并与其他现象学家进行了比较研究,视野开阔,分析深入。这有助于人们把握舍勒思想最终得方法根基,从而更好地把握现象学运动。
《本雅明档案》对本雅明的主要作品进行了深刻解读,并提供了他大量短的书评、注释和相关文字。詹姆逊把本雅明呈现为一个反哲学、反系统的思想家,指出其观念聚焦于一个职业作家的各种兴趣的吸引力。因此,在本雅明的作品里,语言范畴和主题符码相互交迭,常常显得相互矛盾。《本雅明档案》阐发了本雅明作品中的张力。通过詹姆逊的阐发,读者可以
《牛津西方哲学史》是一部具有权威性和综合性的单卷本哲学史,充分体现了牛津版思想史著作的特点。该书包括古代哲学、中世纪哲学、从笛卡儿到康德的近代哲学、康德之后的欧洲大陆哲学、从密尔到维特根斯坦的分析哲学以及西方政治哲学。其作者皆为一流的哲学史家,以清晰精练的文笔,深入浅出地勾勒了博大精深的西方哲学的历程和重要思想。与充斥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愚人船”;大禁闭;疯人;激情与谵妄;疯癫诸相;医生与病人;大恐惧;新的划分;精神病院的诞生。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探讨德勒兹电影论的理论与方法,详细解读了德勒兹的著作《电影1》《电影2》、德勒兹对戈达尔的观点以及他的奥逊·威尔斯电影论等,系统阐述德勒兹的电影理论;下篇则主要围绕“电影学首先应该是关于美和感动的学问”的观点,通过对若干优秀的电影批评实例进行详细解析,探讨电影学应该如何提升方法、拓展路径。
罗素是著名哲学家和数学家,被誉为世纪先知;在哲学以外的诸多领域都有建树,1950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是20世纪西方影响力蕞大的社会活动家之一,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还曾来到中国讲学,对近代中国的文化启蒙与社会改革影响深远。 罗素以98岁高龄辞世,他在《我为何而活:罗素自传》中完整回顾了自己的百岁人生。有三种感情
苏格拉底身处西方哲学发生重大转折的时刻,以及古希腊自然哲学、伦理学与形而上学的交点;他的观点、立场、言辞和思想充满张力与魅力,对它们的刻画与定位也历来困扰着后学。弗拉斯托穷数十年研究之力,从柏拉图、色诺芬、亚里士多德及一众苏格拉底派记录者交叠繁复的文本中勾勒苏格拉底的真实形象:一位坚持采用辩证方法追索何为良好生活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