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史家学记》收录了五四前后至1949年间中国史学家的传记性文字,其内容包罗甚广,有自述、访问记、印象记、治学经验谈、悼文、评传等,反映了近代史学家的风格特色,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其文献主要来源于近代报刊。在人物的选择上,尽可能反映了近代中国史学状况:既有继承旧传统的史家如沈曾植、邓之诚等,也有吸收西方史学理论
五四以来至1949年之前,是中国现代史学形成并迅速发展时期,派别众多,名家辈出,作品琳琅满目,是中国现代学术门类中进步*快的一门学科。北京大学作为近代文化的大舞台,从其前身京师大学堂开始,即已在史学学科上卓有成就。这种成就表现在兼容并蓄上。我们从本书即可见。京师大学堂之史学教员中,不乏声名赫赫之人。如屠敬山,曾为清朝之
本书致力于追寻中华帝国存在长达2000年之久的原因,尤锐从战国时代思想家的活动入手,因为他们对解决社会政治危机提出的理想、价值观和理念在后来的帝国政体中变得至关重要。作者认为中华帝国的长存不仅是一个军事和行政建制的结果,而且是一种智识的建构,恰恰是意识形态上的诉求允许帝国的长存并得以一次次从混乱中重生。本书全景式的考察
本书研究对象为战国时代一批重要出土文献,即一九九三年发现的郭店楚墓竹简。该批竹书以儒家思想为主,本书重点亦在其儒家部分,内容则分为宏观篇与微观篇两部。前者将郭店楚简放在整个先秦思想史的脉络中去研究,包括其中以人治人的思想、礼乐美学思想、情义终始论等哲学要点,乃至于这些思路的历史背景、其与战国诸子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其对后世
本书综合了作者在简牍学与法制史两方面的特长,方法上采用了宏观论说与微观考证的有机结合,不仅勾勒了秦汉诉讼制度的框架面貌,而且有选择地对其中若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比如对秦汉刑事诉讼、重要诉讼文书爰书、秦汉时期的刑期问题等,都有精辟的见解。故此书不仅对专攻法制史的学者有借鉴意义,从事简牍整理研究的学者也能从中获得启发。
宇宙观和统一帝国一直被视为中国文明*持久而坚实的两大结构。宇宙观在中国古代帝国形成中的角色,不仅是一个关键的史学问题,也直接关联到如何理解今天的中国民族性。本书重新诠释中国文化和历史的这一形成过程。通过研究从商周到秦汉的历史变革中宇宙观的转变,本书展现宇宙观如何构建新的权力,又如何同时被权力改变,从而揭示思想与权力,文
本书是工藤元男教授*主要的学术著作之一。主要利用睡虎地秦简对秦国及其统治地区展开社会史研究。其内容分为两部分,前半部考察了秦国内史等官职制度、伴随秦国疆域扩大形成的国际秩序等问题。后半部通过对睡虎地秦简日书的结构分析,探讨了日书这种民间术数的占法原理,以及由日书反映出来的宗教信仰、道教风俗、秦国在占领地区的法律和习俗。
本书收录了20世纪初年黄人望《史学研究法讲义》、柳诒徵《史学研究法》,30年代李季谷《历史研究法》、姚从吾《历史研究法》四种讲义,大体上反映了民国时期国内史学方法论课程的西化程度,同时也透示了中国史学界摄取方法论知识从途径日本到直接取自欧美的转变。将这些稀见讲义整理出版,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学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秦始皇石刻是中华帝国目前靠前个十年间留下来的很为实在的官方文件。本书的研究以译注这七篇石刻文为发端。作者试图将石刻文所使用的表述纳入周代的文学传统之中,同时致力于这些石刻文的宗教仪式语境,在此基础上试图详论周代宗教仪式传统的方方面面,这一传统恰恰融于立刻石于高山之巅的行动之中。
对于中国的研究,日本学术界既关注较早,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以至于形成了所谓的日本汉学,日本学者以域外的视角审视中国历史文化,每每能有出人意料的收获。本书书题先秦秦汉,自然属于早期中国研究的范畴,而思想史的研究也一直是早期中国研究的重要领域。本书通过对流传文献与出土文献的分析考证,全面论述了中国先秦秦汉时期的道家、管子、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