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是“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后出现和流行的学术名词,是指民众在生活文化和生活世界里传承、传播、共享的口头传统和语辞艺术。本书着重讨论民间文学中的神话、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戏剧、民间语言等类型的表现形式与叙事特征以及体现的当下社会文化意义,如此兼具学术性与实践性的努力,将有利于深化民间文学的教学与研究。
本书基于新诗话语的研究视角,全面考察新诗生成和发展的语境,认为作为新诗语境的各种场域之间的复杂运作,深刻影响了新诗的文本构成和历史进程。本书将与新诗语境密切相关的“视角转换”、跨语际翻译、宗教文化、政治维度、“地下写作”状态、现实与时代、身体书写、历史叙述、阅读与接受及诗歌教育等视为新诗的基本问题,并分别进行深入探讨;
该书稿是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的学术成果之一,是一本关于1990年代以来汉语新诗抒情主体方面的学术专著。作者认为抒情主体作为“诗歌之外的诗人在文本当中的代言者”,体现出诗人在“结构、意象、意境、节奏、韵律、诗语等方面的控制力”。作者立足于考察诗人诗作中抒情主体的生成,对新诗做了彻底的“祛韵”解读,对1990年代以来
本书是关于南宋诗学理论的学术研究专著。南宋时期诗学得到了长足发展,并产生了一些重要创新。这不仅与南宋诗坛的发展轨迹息息相关,也受到了此时哲学发展的深刻影响。本书梳理了南宋诗学话语所在文献,主要包括诗话类、诗论类(序、跋、书信、诗注、评、记、论、说等)、经学类和杂说类,等等,呈现其多元的表现形式;剖析了南宋诗学话语作者的
《吴宓与胡适的<红楼梦>研究》一稿,作者从指导思想、研究时间、研究动机、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影响等诸多方面对吴宓与胡适的《红楼梦》研究进行了多角度且独辟蹊径的比较。书稿图文并茂,资料丰富而翔实,论述详尽而周全,不但“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书稿为红学研究提供了较为宝贵的资料,
南开大学教授、中国古典小说戏剧研究专家宁宗一先生在长年从事小说美学与戏曲美学的研究中,逐步认识到中国小说与戏曲的民族审美风格及其血缘关系,因此他的小说、戏曲研究始终相互参定、同步进行。《中国古典小说戏曲十题》选取宁宗一教授多年研究小说与戏曲的十个经典题目,进行了精到深入的阐释,其历史的深度和理论的高度都很鲜明,并融学术
本书是从《红楼梦》文本出发,对《红楼梦》阅读中诸多基础问题进行探析。全书内容共分五章,第一章为《红楼梦》的构架解析。第二章为《红楼梦》的哲思。第三章与第四章,多从《红楼梦》的情节入手,对具体的文本内容进行解析。第五章考察曹雪芹对现实的认知与理想的冲突,并以刘姥姥及贾母二人的人生轨迹来探求如何在现实中生存等问题。
柳青的《在旷野里》是一部正大庄严的现实主义作品。它给学者和批评家提供了巨大的阐释空间,也点燃了人们解读它的热情。无论从态度和内容看,还是从技巧和美感看,这部小说都有值得注意的亮点。本书共收录二十篇论文,或通过创作学角度的细读,阐释了柳青的圆熟的写作技巧和描写经验;或通过文学史的角度的考察,提醒人们重新认识柳青的文学成就
《清绘本李贽批金涛评全本西游记》馆藏于江西萍乡市图书馆中,300幅巨制在《西游记》绘图作品中是绝无仅有的。这样一部鸿篇巨制作品,却没有署名、印章,不知何人所画,成为一个未解之谜。这部传奇的绝世孤本、富有传奇色彩、极富民间审美趣味的佳作闪耀出夺目的光彩。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我们采取了李贽批金涛这种方式,对
诗路文化带是浙江省打造的浙东唐诗之路、大运河诗路、钱塘江诗路、瓯江山水诗路这四条诗路文化带。诗路文化带是浙江省“大花园建设”的标志性工程,是文化浙江建设的重要内容。四条诗路沿线古迹、非遗众多,承载先贤古韵。据初步统计,从晋代至清代,历代文人在诗路上留下了上万首诗词名篇,展现了诗人行迹图、水系交通图、城镇风物图、浙学文脉